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运用2000—2014年的数据,通过VAR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这一指标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方差贡献度最大;此外农村的发展效率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比而言,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则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解释程度下起到了微乎其微的作用。总体来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镇居民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城市化决策函数中的核心变量,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与经典的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将城镇居民收入限定为工资收入不同,以城镇居民收入多元化为基本假定,考察收入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通过对2005—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模型分析表明:(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但工资性收入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化作用弱化,而非工资收入对城市化拉动作用更强;(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对城市化负面影响越明显;(3)各项城镇居民收入对城市化的拉力对比随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变化而动态演进,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这一结论既解释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城市化困境,也为推动城市化策略转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数据,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08年期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的结论是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社会保障、绝对收入、相对收入等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居民幸福感影响不再显著,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差距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980-2010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增长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及两者之间结构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后,最终确立的结构模型揭示,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化对消费差距有着直接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消费差距会增加近0.6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收入差距以外的因素,也会对消费差距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可以通过提高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来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支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非农收入的差距也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现状各不相同,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造成非农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市场化、城镇化、城镇就业结构、地方财政支出等方面,利用1998-2005年面板数据,来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区域差异成因进行panel data模型检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高,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焦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在农村中也日益突显."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后落脚点就是如何实现农村居民增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9年中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农村居民现金收入、退耕还林面积、农村卫生人员数建立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Eviews11软件对模型进行一系列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会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土地政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则通过影响农村居民收入间接影响农村养老机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最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9.
收入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会公平,通过采用1989年至2009年CHNS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强弱进行考察后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农村中间阶层更易向下流动,更易跌入社会的底层,而难以跻身于高收入阶层;受教育年限、年龄等因素对收入流动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应在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加教育支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收入流动性,改善收入不平等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微观收入数据通过收入转移矩阵建立收入流动性指标,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与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险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与全面性在收入流动性中发挥着正向激励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第二,社会保险的五大分类保险在收入流动性上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对收入流动性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提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体系决定了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是其主业收入,农村居民的主业收入和非主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可能存在不同的增长影响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将农村居民收入按来源划分为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不同来源收入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于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于非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小,且反应较为迟缓;通货膨胀对于不同类型来源名义收入的提高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非经营性收入提升的重要因素;对于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高于通货膨胀,对于非经营性收入增长,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高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沙2013—2017年统计数据,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小,波动明显,地区差异大,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分别是红利收入、出租房屋财产性收入、利息收入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收入。政府应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建设等方面多给予农村居民引导和帮助,促其财产性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试图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本文从实证角度,通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及新世纪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数据,从理论上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选取2006-2010年度相关数据计算我国贫困指标和社会福利指标,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实证检验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收入回报。研究方法:利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工具变量法估计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这种促进作用对于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研究创新:使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实证研究中的因果识别。研究价值:互联网普及在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差距与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从而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并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分解,探讨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会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比基线有所下降,但仍将高于农业就业人员工资以及农村非农就业工人工资。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可得性视角下的农地流转与农村居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金融可得性能够提升农户农地流转的概率;(2)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户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农地转出组或是农地转入组农户的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3)金融可得性可以通过影响农地流转,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我国首次在农村住户年报中列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并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一起作为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外公布.但是,统计系统内部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标准不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配偶收入影响自身幸福感的两种影响渠道:经济支持渠道和收入比较渠道.通过这两种渠道,配偶收入对自身幸福感分别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综合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进而,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微观数据,我们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配偶收入和自己的收入均对自身“潜在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配偶收入的影响程度小于自己的收入.这表明,就对幸福感的影响而言,自己的收入和配偶的收入并不完全是同质的.第二,对年龄较大的群体和高收入群体,配偶收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而对年龄较小的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配偶收入的正向影响则是显著的.这表明,人们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自身收入水平的高低是配偶收入影响自身幸福感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中国1978年至2009年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收入增长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发散式反馈效应,生产率与农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导致农业收入有一个较小且短期的收入增长,之后农业收入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制造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一个收敛式反馈效应,制造业生产率与发展速度可以稳定地长期地提高制造业收入水平;金融业生产率与行业发展速度引起行业收入长期大幅度的波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波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方面的革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机制和城乡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演变出了许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提高的同时,城乡收入的扩大差距也在不断地加深.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影响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进而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2000年以来河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结构变动的情况、原因,及其对消费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缩小城乡差距以增加居民消费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