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尽快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考核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第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提出了“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的耕地质量失衡问题,表面上是开发和整理新增的耕地质量不如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所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是缺乏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检查验收办法或规程。因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基本要求。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原则与指… 相似文献
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严格保护耕地的法定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践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清查,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对补充耕地的严格审查,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4.
5.
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土地科学》2015,(11)
研究目的:评价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实施效果,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域2011—2013年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质量基本持平,建设占用水田面积小于补充水田面积;不同类型区的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占水田补水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质量和地均GDP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与年度GDP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论:研究区域基本实现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严格执行以补定占,科学选址,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质量在可实现范畴;可通过补改结合、异地占补等多样途径落实占水田补水田要求;盘活存量,控制和优化增量,继续提升土地集约节约水平,减压占补平衡同时,改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效果。 相似文献
6.
7.
8.
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将来占补平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信息:经国家国土资源部审核确认,广东实现了2000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同时还填补了1999年耕地占补不平衡的缺口。广东全省2000年净增耕地23.86万亩,相当于一个小县的耕地总面积,这是广东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从长远看,耕地保护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2000年广东耕地占补平衡@冯 相似文献
11.
12.
山区耕地平衡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现在的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与大自然协调的结果,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耕地分布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总是先开垦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好的土地,开发陡坡地是因为没有适宜的平缓地可供开垦,不得已而为之,大量陡坡地的存在足以说明山区的后备资源不容乐观。现在一方面要将已开垦的耕地退耕,另一方面又要去开垦新的耕地,会使耕地保护和开发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已不能完全承担耕地平衡的任务,同时,后备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不当的开发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加上山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山区耕地平衡必须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以耕地质量提高为主、数量增加为辅的耕地平衡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法律出现空白时--对一起依法征收耕地开垦费案件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是国土资源部门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基本法律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为保证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就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然而,当法律法规出现空白时,国土资源部门该如何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履行自己的职责?是进行“权力自授”,还是主动为行政行为寻找法律依据?本文中,四川省通过省人大法工委对地方性法规作出解释,赋予国土资源部门责令用地单位限期缴纳耕地开垦费的决定权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权,圆满解决了一用地单位欠缴4700多万元耕地开垦费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生态利用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合理地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以保障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环境恶化;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粮食供求的主要矛盾是产量下降,库存减少,逐渐呈现供不应求之势。2004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才使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上年增产387.5亿公斤,但仍与历史最高水平相差甚远,粮食产需仍存在较大缺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的深化,土地隐形交易对土地市场秩序的危害日益显现,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土地隐形交易,与土地非法交易在其行为和手段上有本质的区别,所谓土地隐形交易是指弄虚作假,巧立名目,钻政策法规空子,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把“非法”合法化,规避法规政策,逃避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监察部门监督查处的交易行为。本文作者就土地隐形交易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谈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末,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市率先将土地批租制引入内地,成为城市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领头人,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即国务院55号令的颁布施行使土地批租成为我国城市土地经营的法定制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批租范围不断扩大,批租方式不断改进,交易额直线上升,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彻底纠正了社会主义土地不是商品的荒谬认识,还原了土地的本来面目。但是,当我们冷静审视城市土地经营制度后不难发现,土地批租不仅高度垄断土地市场,侵犯土地使用者… 相似文献
18.
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作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创新形式,从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开。但挂牌出让中出现的程序不规范、人为设置限制条件、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了挂牌出让作用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