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江生尧  高庆  王兰芳 《上海金融》2001,(12):44-44,53
1.间接利用支农再贷款资金保支付。人民银行规定,季节性支农再贷款只能用于借款人增加农业贷款的合理需要。而今后以来,由于我市信用社存款增长乏力,资金紧张状况日趋显现。个别县(市)联社为解决基层信用社的资金紧张问题,采取先将支农再贷款注入头寸较宽裕的信用社,然后再从中调剂资金给头寸不足的信用社,以确保支付结算所需。在某信用联社获得支农再贷款的12个基层信用社中,有3家社明显存在此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各地各家银行积极参加,做了大量的工作,陕西省工商银行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突破口,工作取得成效,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6.
《甘肃金融》2002,(10):41-43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再贷款(简称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增加农户贷款的合理资金需求,及支付清算资金的临时头寸不足而对其发放的贷款,是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支农再贷款在基层人民银行贯彻货币政策、实施窗口指导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是影响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信贷力量.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再贷款作用正常发挥的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脆弱的农业受到较大的冲击,积极贯彻落实围家宏观调控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农业健康平稳运行,对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意义重大。本文考察了湖北省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支农的现状,分析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9.
10.
《山西财税》2006,(7):1-1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就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谈了以下几点:一是推进支农资金整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以产品经济为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实物调拨来组织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与此相适应,银行信贷资金的管理体制也一直是“供”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13.
支农再贷款是欠发达地区重要的金融支持工具。本文通过对2005年人民银行哈密中支支农再贷款工作的回顾.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措施创新等角度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政府支农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政府支农资金投放方法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管理,提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确保提高使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2001—2005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平均每年2260亿元;2006年中央财政 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2007年中央 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共计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  相似文献   

18.
温波 《新疆金融》2006,(7):16-18
“十五”期间,新疆石油天气产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石油石化产业自1999年末以来,已基本不在新疆当地金融机构贷款,其与新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运用的关联性日益减弱。在此情况下,有必要联系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新疆信贷增速及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历史任务。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银行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通过信贷、结算和货币发行等各种途径同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几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充分发挥银行发展生产、革新技术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