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测算我国出口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利用SDA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解为四个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直接排放系数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出要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避免出口资源类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维持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碳排放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产品内分工正在快速深化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视角提出测算出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口贸易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以及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方法,进而利用WIOT数据库数据测算了出口贸易对中印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呈下降趋势,出口规模扩大是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贡献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印度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大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对印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观察发现,纺织及服装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中国GDP形成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印均由主要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转向主要通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出口贸易对印度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大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5.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海南省"十二五"期间的进出口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进出口隐含碳平衡变化的原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海南省进出口隐含碳呈逆差,且逆差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其中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引致进出口隐含碳逆差增加,而规模效应引致进出口隐含碳逆差减少。若区分不同的部门,发现不同的部门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不同,原因也有差别。因此,若想进一步减少海南省对外贸易的碳排放,必须在不断增加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逆差的基础上,依据不同部门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贸易结构、提升部门的碳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研究中国出口引致的8种污染气体排放量问题。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出口引致的污染气体排放总量增长2.23倍,且这一增长主要发生于2002-2007年期间。2011年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相比1995年下降43.72%。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国单位出口排放量小于中国整体出口单位排放量。SDA分解表明,排放技术的改善是促成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而投入技术效应却是阻碍因素,出口结构效应对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的影响有限。其政策含义是,未来在继续通过改进排放技术改善中国贸易质量的同时,应该注重改善投入技术,并且着力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来降低单位出口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呈波动上升趋势。本文选取2000-2013年贸易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逐年分解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动态波动的影响因素。CMS模型测算结果显示:结构效应对总效应贡献率的平均值为86.86%,是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增长的主导因素;竞争力效应对总效应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2.14%,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针对阻碍中国在金砖国家市场出口贸易增长的症结,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互补多赢。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可以将中国1992—1997年以及1997—2002年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又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和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结果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隐含能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应应是减少隐含能出口的关键因素,但并非绝对,1992—1997年,技术效应增加了隐含能的出口,而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对减少隐含能出口有很大作用。在技术效应中,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的影响在各部门间的变化不大,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在部门间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各部门技术效应的影响方向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在1997—2002年其作用更加明显。而出口结构效应虽然对隐含能出口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是也经历了从增加隐含能出口到降低隐含能出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而运用LMDI模型探究贸易规模因素、出口结构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从农产品部门和贸易区域两个层面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年均增长率超过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2.75%,隐含碳排放效率下降。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因不合理的出口结构,农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中高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对隐含碳排放总量变动的贡献值占比较大,而林业、畜牧业等低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的这一占比较小。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南亚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60%以上,贸易规模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上述发现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原因,为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及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敏 《财贸经济》2012,(3):129-135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但能源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源结构和出口结构仍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拥有大量的隐含碳顺差,中国单位出口的平均污染量是其从日本进口的5.3-7.5倍。因此,由于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更为"肮脏",中国成为日本转移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对影响中日贸易污染条件变迁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效应和日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为负,对改善中日贸易污染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日本碳排放强度效应、中国出口结构及日本进口结构效应为正,加剧了中国贸易污染条件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拥有大量的隐含碳顺差,中国单位出口的平均污染量是其从日本进口的5.3-7.5倍。因此,由于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更为"肮脏",中国成为日本转移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对影响中日贸易污染条件变迁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效应和日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为负,对改善中日贸易污染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日本碳排放强度效应、中国出口结构及日本进口结构效应为正,加剧了中国贸易污染条件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在考虑加工贸易因素的影响下,定量研究了2000~2011年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量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为13.58亿吨标准煤;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39%.此外,本文还依据测算结果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凯  佘洁楠 《江苏商论》2012,(12):59-62
面对低碳经济的外部约束,对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建立经济模型,估算了江苏省1997-2007年间12个主要制造业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量,并对各产业两阶段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结构效应更为显著,对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法对2002-2011年广东省不同出口行业的直接碳排放量、隐含碳排放量、国内隐含碳排放量等进行了测算,理清了当前广东出口贸易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广东应对低碳壁垒,发展低碳贸易的产业选择,明确了鼓励类、限制类、维持现状类产业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了我国1976-2004年制造业28个行业6种污染物进出口隐含污染的BEET指标值和PTT指标值,并分析了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和出口的规模效应为正且逐年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规模效应逐渐大于进口规模效应;出口的结构效应基本小于零,进口的结构效应不明确,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能有利于减少我国进出口的净隐含污染量。此外,制造业出口隐含污染主要来源于纺织、塑料、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四个行业。  相似文献   

19.
以金砖四国2004-2009年货物出口贸易额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将货物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分解为需求效应、产品效应、市场效应和竞争效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需求效应是此次金融危机中对四国货物出口最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竞争效应是影响中国、巴西、俄罗斯货物出口的最主要正向因素。除此之外,竞争效应、市场效应又分别是影响印度、俄罗斯货物出口的主要负向因素。  相似文献   

20.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