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颖 《商》2014,(47):106-106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对正义问题作过相关的论述。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的是正当且适宜的正义观;孟子以“义”为核心,在民间社会中宣扬浩然正气的培养;荀子则是以“礼”为核心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荀子正名     
舒坦 《商》2014,(49):111-111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由于“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的社会现实,名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的形态。针对战国之世名实淆乱的现象,荀子继承孔子的正名思想,以儒家政治、伦理原则为根据,明贵贱,辩邪说。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正名》)荀子主张名实统一,以名指实,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别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从而使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哲 《消费导刊》2014,(9):198-198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争,也即道德的最高原则同人们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之争。先秦儒家讲究入世原则,从孔子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孟子“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给予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探索义理关系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荀子在“天论”中阐述了重要的儒家执政哲学意蕴。通过“天行有常”理念,荀子批判现实中执政者迷信鬼神之天的错误做法。通过“天人之分”理念,荀子明确了“天”“人”之间的多层关系,阐明执政者的职责所在。通过“应天而治”理念,苟子阐述了执政者应从“知天”、“参天”两个方向上展开自己的执政方略。执政者按照荀子所理解的“天”“人”关系进行实践,其执政理想就有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6.
丁生川 《商》2012,(6):59+58
文章首先提出儒家思想出现及发展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主要代表的具体财税思想,最后在总结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思想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黄一波 《商》2013,(22):342-342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形势,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云霞 《消费导刊》2011,(13):117-117,119
一、“兴观群怨” 《论语一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对《诗》的推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  相似文献   

9.
菊洁 《商》2014,(37):117-1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并为后人不断发展。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对于现今教育的启示,论述了我国目前教育现状,以及如何运用孔子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方式、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商》2015,(52)
<正>在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一直存在斗争。荀子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学说并吸收道、墨、名诸家之长,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精湛的儒家社会思想体系。韩非作为荀子的学生,却成为法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荀子与韩非的社会思想的梳理比较,找出在两种思想影响下提出不同社会治理手段的根本原因,并诠释"礼""法"之关系。一、论社会运行(一)论人性与社会关系荀子把人性论作为社会思想的基础,强调人性本恶。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义利观”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义利观”的核心内容为“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以生利”等。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讲:“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讲的“中”就是无过,也无不及,所说的“庸”就是平常。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即“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度于礼”、  相似文献   

15.
孙蓉蓉 《商》2014,(52):140-140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正名》篇中对事物的命名提出了“名实相符”、“约定俗成”、“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等观点,他认为名的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与“辨同异”.这些,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及其管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坚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恶"。虽然他们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但三者的人性论共同指向了"人性可塑"。基于他们的主张,儒家管理哲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德礼并行和修己安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的精髓在于“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显然,儒家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因此,研究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思想的核心“仁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人本管理研究提供诸多启示。本文紧扣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阐述其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财富的增加”的收益概念,形成了经济学收益观。其后,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的会计收益观产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运用了公允价值而形成“全面收益观”。  相似文献   

19.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183;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0.
王义兵 《消费导刊》2013,(4):207-207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北派南流、东西风格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