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变异及区域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79~2002年小麦在中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所占百分比的动态分析,论述了中国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地位,而相对于其它粮食作物而言,小麦生产又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的特征。对比分析五大气候生态区小麦单产、总产和播种面积,认为中国小麦生产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和时间上的相对不稳定性,小麦生产的这种时空差异性造成了区域比较优势的时空变化。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是发展小麦生产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受灾面积、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年均降水量等。通过选取2000~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些因素与气候旱区粮食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及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均降水量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应继续推行政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增加政府对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受灾面积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5.
惠及广大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工作(以下简称:粮食直补)在沈阳市已开展两年,随着粮食补贴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有很大提高。2005年我市部分地区受到恶劣气候影响。粮食作物受损,但仍可称为丰收年。可见,粮食直补工作达到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经济意义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是它产量较高。全国播种面积不到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而产量却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5%。如以辽宁省1978—1982年来四大作物平均亩产比较:水稻为794斤,而小麦为208斤,玉米为606斤,高粱为497.6斤。且5年内  相似文献   

7.
1979—2018年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不同粮食作物产量占比的结果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缓慢下降,变异系数为5.06%,其中,2009—2018年相对稳定,变异系数降为1.69%。粮食作物单产稳步上升,年均增长2.51%;个别年份下降较深,年度同比增减振幅为-22.68%~27.76%,变化较大;其中,2009—2018年振幅有所下降,粮食单产的稳定性提升。不同粮食作物的产量占比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占比随时间正向增长,其余各作物均负向减小,相比而言,大豆、薯类、小麦减少量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全省粮食作物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3%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口粮和商品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小麦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了2005/2006年度全国小麦生产10项主推技术。本刊紧接2005年12期。继续介绍其中的另外四项技术,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结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聚焦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和粮食流通中心工作,展开调查研究,提出改革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工作(一)粮食生产消费情况2016-2018年,全省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4791.5万亩,粮食年均产量266.6亿斤,年均消费量271.2亿斤,粮食生产消费形势稳定。2018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05.59万亩;粮食总产量276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粮食亩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小麦主产区,河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区域布局等方面研究河北省小麦生产基本状况,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但产量相对全国水平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相对全国增幅降低,与其他小麦主产省份的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从小麦播种区域布局方面看,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强化小麦区域优势为突破口,加强小麦规模经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大趋势。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0%,产量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采用常规育秧和人工栽插,不仅费工、违误当季农时,还影响下季生  相似文献   

12.
2000年起黑龙江春小麦因质量差,无市场而被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从现实看,黑龙江是自然条件特殊的粮食主产省,又不能不种春小麦。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全面提高春小麦的质量。黑龙江春小麦生产现状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播种面积1亿多亩,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其中春小麦产量占总量的20%。近二年,春小麦因其质量差、市场滞销,严重影响了该省粮食生产,春小麦播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黑龙江春小麦主要问题是:蛋白质含量低、面粉口感差;小麦皮厚沟深毛长,市场…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收益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以小麦、玉米为例探究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粮食作物生产仍表现为成本高,收益低,农民播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面临形势严峻,但陕西省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该文还提出了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成本收益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宁地区是个农业大地区,全地区12个县(市)173个乡镇,总人口552万人,耕地面积6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双季达730万亩左右。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南宁地区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了粮食生产“四个人”工程后,不仅使粮食生产获得了连续四年增产丰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优质品种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市场供应的粮食优质品种增多,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需要。一、近年来优质谷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南宁地委、行署近年来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质量的需…  相似文献   

15.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34(2):53-53
农业部2月26日发布了有关粮食发展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通过调研认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潜力较大,到2020年可增加粮食面积333.3万公顷左右。 农业部称,从目前粮食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为区域高产示范水平的48%~63%,因此,粮食单产提高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发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总趋势难以扭转;粮食作物单产的增长幅度缩小,而波动性加大;粮食生产趋于三年一周期的周期性波动;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双向性;从区域角度看,经济越发达,粮食生产问题越突出;依靠传统方式已难以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问题;“三省二高”轻型生产技术,是扭转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产萎缩的关键;“转变食物观念,走大粮食发展之路”,不应以牺牲水稻为代价。  相似文献   

17.
赵宏伟 《山西农经》2014,(4):100-101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0.24亿hm2,小麦产量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从2004年以来连续8年增产,实现九连增,粮食单产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85.8%。其中近700万hm2小麦属于旱地小麦,旱地小麦产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小麦整体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占粮食总产量96%的稻谷、小麦、王米、高梁、大豆、谷子和薯类七种作物分别建立了1979-1986年期间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然后进行分解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使该期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了0.87%,且以稻谷、小麦、王米的技术进步贡献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和物质投入结构的变动对粮食总产年增长的作用分别为0、22%和0.92%,劳动分配结构不合理使粮食产量年下降0.019%。由于播种面积减少使粮食总产年递减0.55%,由于物质和劳动投入增加使粮食总产年递增率分别增加0.90%和0.28%。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对保障粮食的安全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1991—2016年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量化分析,探究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演变特征。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探究各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差异的波动性。进一步采用比较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粮食总种植面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区域集中倾向与单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1991—2006年陕西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波动性递减的趋势,2007—2016年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整个研究阶段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2)1991—2005年小麦的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均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2006—2016年小麦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080万~1182万hm2,所占比重维持在45%~50%。1991—2008年玉米的种植面积波动相对较大,2009—2016年基本稳定在110万~120万hm2,种植面积所占比重整体呈递增趋势。稻谷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相对变化较小。(3)整体看,研究阶段内,陕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均变化不大,但地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榆林、渭南和咸阳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较高。渭南、咸阳、西安、宝鸡等中部各市小麦和玉米种植分布最广。单产优势是陕西省粮食种植区域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陕西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降低,但各地之间的差异趋于稳定,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关中地区粮食种植集中优势,坚持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对不断提高粮食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