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化城乡规划编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规划编制需要研究城乡和谐、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城市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和谐.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环境问题、城市外延扩张与质量提升不协调问题、城市社会问题等.通过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对这些城市问题的研究,使城乡规划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研究的热点.智慧城市理念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图景,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既必要也可行.在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实践、评价体系和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智慧规划”应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关键领域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和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就具体思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避免或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已经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对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工作已越来越具挑战性,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给城乡规划带来新的机遇,极大地丰富了数据获取来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以新的视角揭示城市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思维”下的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将更加开放化、民主化和精细化,将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乡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社会空间和行为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创新,大数据技术在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文章基于对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和应用方法的研究,诠释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乡规划编制中运用的设想,如规划方案评估和预测、空间研究和应用、公众参与度等,解析大数据在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中运用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广泛介入城乡规划,可更好地传播城乡规划信息和专业知识,发挥监督规划实施和规划行政行为,并可直接表达利益诉求和提出改进建议。为体现城乡规划的民主性,在思想上应鼓励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城乡规划;在制度上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媒体发布机制,在技术上建立城乡规划热点讨论的媒体平台,从而形成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媒体化和法治化途径。积极有效的媒体化能加速城乡规划法治化进程。同时,城乡规划部门在反馈媒体舆论时,应从传统"统治"思维向现代法治化"治理"思维转型,城乡规划只有走上法治化与媒体化之路,才会更好地促进城市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批后管理工作是规划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城乡规划落实的重要手段,覆盖了建设项目建设自放线开工到竣工规划核实的全过程.所以,只有加强批后管理,才能最终将规划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从而实现城乡规划制定的目标,确保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后,我国正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意味着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未来区域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从发展生态文明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城乡规划应改革的一些方面和应重点强调的几个问题,包括在规划编制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8,(6):246-248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为指导下的重点学科,通过当下对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实际工程类项目的教学成果,总结了教学成效,并对未来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主城规划转型与理念——以重庆渝中区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主城规划的重点和关键,在直辖前后,其规划转型有七个显著特征,一是规划指导思想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规划管理从注重局部转变到整体建立体系;三是规划调控从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转变到致力于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四是规划布局从推动半岛开发为主转变到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五是规划策略从大规模旧城改造转变到推动旧城有机更新;六是规划手段从定点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转变到综合整治空间环境;七是规划技术从平面分析为主转变到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运用。新时期,规划工作提出了八项规划理念和方法,一是追求新区与旧城的和谐共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战略目标;二是强化"一极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是整体协同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三是加快储备地块按规划改造是健全城市功能的迫切要求;四是合理定位重点区域的功能是建设服务强区的基本保证;五是加快《渝中半岛城市设计》的实施是突显城市个性特色的主要内容;六是坚持"下半城"保护与更新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必由之路;七是推进城市景观综合整治是提升城市艺术的有效措施;八是确保城市规划的法定地位是城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温州市为例,从实施管理的角度和层面讨论地方城乡规划制度渐进改革与完善的途径.在对温州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职能权限、管理体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现行的规划管理制度从6个方面给出了总体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存在的7个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提出了温州市规划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问题的一种反思,它曾为近代中国的市政学者所倡导。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同样面临着城乡二元对立的困境。成都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适时提出了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于鸿 《价值工程》2012,31(10):84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础,可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本文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特性,对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对立统一进行分析与阐述,加强建筑综合管理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城市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城乡规划功能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城乡规划从"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已经转变为新时期在城乡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公共政策.在总结这一转变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的具体体现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汪国苗  谭北江 《价值工程》2011,30(32):54-55
针对宣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定位,采用小区负荷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等增长率法对分别宣城城区和郊区的远期电力需求进行了合理预测。并充分利用负荷历史数据采其他用两种经典预测方法进行用电需求预测,验证本次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曹伟  吴佳南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108-114
在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的背景下,结合分析厦门城市近年来交通现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城厦门的理念统筹城乡交通战略规划,积极推进岛内岛外交通一体化建设,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各种尺度的城乡规划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意图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城市用地布局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在工程地质、生态和经济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Arcgis的分析功能对三种适宜性进行组合分析,对不同适宜性组合类型的土地提出利用原则和发展策略。适宜性组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从一个方面深化了生态适宜性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各种适宜性评价结果难以协调的矛盾,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及其规划理论、社会改革理论、城乡经济发展实践和村庄建设管理体制等角度对工业化以来城乡关系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村庄和城市的本然关系,城市不能脱离村庄而存在,村庄和城市间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认为现有的城乡关系理论以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为主流,致力于解决工业和城市发展问题,并未跳出城市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研究城乡关系;虽然城市和村庄的分离对立在大多数理论中得到体现,但城市—村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却并未被全面审视,对这一矛盾运动如何因势利导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规划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规划理念,以此来指导城乡空间的整合.同时强调,城乡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空间资源的共享和空间发展上的协调,还应注重城乡生态系统的互补与整体保护,注重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社会的共同进步,并为此从规划建设策略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