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允价值计量层次信息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本文利用20072017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层次数据,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层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公允价值计量层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使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比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并不能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通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研究结论拓展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盈余管理文献,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完善和进一步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发挥行业专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行为,而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无论对于应计盈余操控还是真实盈余操控,机构持股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国有控股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但在真实盈余操控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异常酌量费用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而在真实盈余管...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基础上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对比。基于博弈论视角将二者动机进行比较,再根据二者动机的异同分别提出建设性方案,为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会计研究》2013,(10)
IPO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本文考察了IPO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发行定价的作用。研究发现,IPO企业不仅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而且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最大化原则下权衡的结果,当公司面临的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处于管制行业、审计师为非国际\"四大\"时,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此外,本文发现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公司的短期业绩,而真实盈余管理将会对公司的长期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3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审计师既能感知到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能感知到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并会从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费用两个方面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相较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感知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独立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变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检验了审计师变更公司在新任审计师的第一年、前任审计师最后一年、倒数第二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及其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检验结果表明 ,虽然前任审计师在其最后一年聘期内采取了比其他审计师更为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 ,以致被公司变更 ;但新任审计师在第一年并未完全配合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公司变更审计师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前任审计师、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均很强。这可能要归功于事务所脱钩改制 ,以及有关部门有效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真实盈余管理被纳入盈余管理的研究,除了对方式、监管、动机和后果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开始关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自身的关系。然而,相关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对两方面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