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森林培育对于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探讨开展森林培育与森林质量提高研究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分别从森林培育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弊端、工作人员对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森林培育经营制度有待完善、森林培育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达标这四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森林培育发展中存在的几点不足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对提高森林质量和加强森林培育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完成对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培育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0年,对我们林业工作者来说是重要转折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林业空前关注,林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权威机构给林业作出了新定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的行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同时,还明确了林业工作的新思路:"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促进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个定位和工作新思路已纳入全国林业"十五"规划之中,它像灯塔照亮了中国林业工作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3.
2000年,对我们林业工作者来说是重要转折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林业空前关注,林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权威机构给林业作出了新定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的行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同时,还明确了林业工作的新思路:“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  相似文献   

4.
林业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森林火灾会破坏森林系统,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范工作,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分析了林业资源现状,并对森林资源保护以及森林火灾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国林业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进入了历史性变革时期,对林业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全面和迫切,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依据我国林业建设战略性转变的需求,对森林培育的认识、目标、策略、内容、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林业建设在森林培育理论中有了更加具体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森林作为绿化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林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属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的国家,为了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国家目前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防火一直以来都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工作。对我国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个崭新的森林旅游消费热点和一个新型的产业——森林旅游业,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结合世界旅游发展趋向和我国林情,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的功能、特点和价值评价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产生森林旅游消费需要动机,探讨森林旅游消费的引导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初步提出森林旅游业成为21世纪的林业主导产业的未来趋向,在“转型期”把森林旅游经济培育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林业作为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产业,其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天然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对天然中幼龄林进行抚育,实现生态管理,以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森林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抚育技术与生态管理是森林林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培育措施。针对中幼龄林生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抚育技术、生态管理在天然中幼龄林发展中的作用,深入探究常见的抚育技术以及生态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中幼龄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用材林经济轮伐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确立用材林经济轮伐期的意义及原则森林经营中的轮伐期,通常理解为采伐、更新、培育、再采伐、再更新、再培育,进行周而复始,长期经营,永续作业的生产周期。过去,我国确定轮伐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森林成熟。随着我国森林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仅从森林成熟一个方面研究用材林的轮伐期,已经不适应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并且影响我国的森林经营和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森林管护工作对我国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对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采伐是根据林业经营的目的和要求,对林木进行砍伐的作业,木材生产的基本工序之一,包括林木成熟前的抚育采伐和成熟林、过熟林的主伐。但采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取材,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的环境,促进森林更新改造,提高森林生产力,即进行更新造林。更新造林是培育森林资源,促进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对我国林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林业》2011,(7):33-33
2011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将于11月在海南举办。此次博览会旨在全面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森林旅游资源,宣传森林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扩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森林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林业与旅游业的合作,加大林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积极打造绿色旅游理念,培育和拓展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概括了我国林业的主要矛盾在营造林工作中的反映,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推进六大工程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我国造林绿化总体进程的经营思想与调整改革重点,包括营造林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森林培育方式、生产关系、工作指导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第一条 林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我国因为森林资源较少,不论从木材、林产品的生产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了加速发展林业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1980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有关政策、法令性文件,以求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同时,迅速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进森林经营管理,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5.
<正> 永续利用森林,是经营林业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是要大力培育森林。在南方集体林区,要发动林农积极培育森林,既需要有强大的外部(行政的和经济的)力量来推动,更需要有广大林农培育森林的自觉要求和主动精神。长期以来,就是缺少能使广大林农培育森林自觉要求和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这是研究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林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必须加速培育森林。造林是培育森林的基本环节,是加速林业建设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造林一直是作为基本建设来看待的,造林投资也主要由基本建设投资解决。如现行制度规定:“凡用于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林业管理中存在重经营轻培育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退耕还林的实施过度关注于森林面积储备,忽视了森林的培育问题.通过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研究,可以促进森林培育体系的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木材产品质量,同时满足经济需求及生态环境需求,明确森林经营分类的目标,为森林培育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成为我国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展示林业建设成就的窗口,更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同向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发展森林旅游业作为构建21世纪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动力和支柱性产业,从战略的高度来认清新世纪我国森林旅游业面临的形势与发展的趋势,认识森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布局,是促进和保障我国森林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试论森林旅游业与社会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我国和福建省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森林旅游业与社会林业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社会林业发展之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林业发展的历程和理念,以及人类社会对森林和林业认识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林业发展新理念,包括绿色发展、全球森林治理、气候智能型林业、森林资源弹性管理、多元化森林经营、林业生物经济及民生林业等7个方面。最后,针对我国当前林业现状,提出了促进未来林业发展的5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