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8—2017年5个森工集团的统计数据,构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稳定性较差,且总体呈现趋弱状态;其中,龙江森工集团的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最为突出,且远高于其他企业,而吉林森工、长白山森工等林下经济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明显不足;阻碍重点国有林区及不同森工集团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所差异;区域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区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持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水平;因区施策发展林下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林下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林下经济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不同时期林下经济的定义,对比林下经济模式的转变。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GM(1,1)灰色模型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林下经济是今后林区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景观利用等;新时期林下经济将更加突出行业交叉,突显跨界经济效益,注重复合模式的运用;根据GM(1,1)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林下经济总产值占林业产业产值的比例将达到41.60%,森林旅游占林下经济总产值比例将达到41.62%,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新时期林下经济是生态与产业的结合,扶贫与科技的结合,康养与民生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有林区改革及生态经济转型的深刻背景,黑龙江省近年来持续加快各类非木质产业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发展进程。依据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从林下资源入手,阐述黑龙江省林菌产业、北药产业、林果产业、特色林下养殖等典型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对林下经济在林农观念意识、林下资源利用能力、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政策扶持、产供销一体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林木开发利用和林下旅游等产业发展良好,林下经济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林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有效开发林地资源、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增加职工和林农收入为目的,分析了雅长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林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雅长林场林下经济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木材产品的需求增加。林业经营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而想要满足市场需要以及节约林业资源,林下经济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林下经济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林下经济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与各子产业之间的动态关联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6~2015年期间,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林下经济各子产业产值与林下经济产值的关联度均较高,其中林产品种植、采集与林下经济产值的关联程度最大,关联程度最小的产业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并在林下经济方面从促进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可以起到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社会经济等作用。本文就是从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入手,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全面停伐后,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能否成为国有林区发展的支柱产业,引起广泛的关注。文章以产业理论依据,从"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两个准则入手,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情况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研究表明: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下产品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林下经济产业的生产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将林下经济作为林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增长率低,技术效率并没有得到改善等问题。从扩大内需、提高市场化程度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与传统林业有区别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原则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循环经济模式。对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调查,对该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了梅州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余文忠 《山西农经》2023,(2):113-115
林下经济是经济林产业的现代发展形式,拓展了经济林的发展空间,使经济林从单一的林产业转向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文章分析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评估模式,根据林下经济当前阶段发展问题,提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策略,以期为地区第一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增收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下经济,兴林富民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经济对于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林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国内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加快本省林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林下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着重对于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林下经济的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山西省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推进我省林下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林业、提高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桂东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政府引导不力、典型带动不够、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文章从加强政府引导、发挥示范带动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使桂东县林下经济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林业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林下资源不仅能够使得林区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而且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仪陇县林下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等,是拓宽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实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又可使生态增效、大地增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7年,引龙河农场依托丰富的林地、草场资源,积极引导鼓励职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壮大林下产业集群,加快将农场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形成"循环相生、  相似文献   

15.
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林业产业需要转变思维,发展以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为主的产业道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林下经济的发展。针对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开发、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归纳总结主要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因子分析为主要工具,利用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的实地调查数据和近年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受到产业集群沟通、当地政策法律、知识创新、资源支撑性、发展性服务、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前景7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并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下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构成农村地区林业产业运营体系的关键性的物质基础,其具备长远的开发前景与独特的经济价值。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林下经济的特色化经营、立体化经营以及周边化经营等主要表现模式都遭遇了发展瓶颈。应系统调整当前林下经济的经营发展模式,全面挖掘林下资源的潜在价值,因地制宜地形成更为科学多元的林业产业经营发展机制,进而实现林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8.
林业产业与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近年来,平江县在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帮扶力度不够,缺乏林下经济扶贫攻坚的认识,发展林下经济存在制约因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了集体林的发展机制,盘活了森林资源,为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林下经济必须依托林下产业完成。目前,我国各地林下产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应对策略,旨在推动林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概述林下经济产业的特殊意义,介绍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取得成效,总结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针对当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经验缺乏、缺乏品牌支撑等困难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规划引领、高位推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