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除了制度变迁的内容以外,基于《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旧监管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1.旧监管体系是“纵向个别立法”,新监管体系是“横向综合立法”。美国在1999年之前实行个别立法、分业监管的体系。银行领域有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证券领域有“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保险领域有“州保险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投资者的保护、公平竞争等目的出发,制定了多项监管规则。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银行、证券、保险统为一体,依法进行横向综合性监管,克服了旧监管体…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2010,(6):28-30
<正>翻开美国的金融史就会发现,从大萧条前的完全自由到大萧条后监管层推出《格尔斯斯蒂格尔法案》;再到上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再度盛行,1999年推出《金融改革法案》,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直到最近次贷危机,现在监管层再次挥舞起监管大棒,推出近70年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整个金融史都贯穿着监管层同华尔街之间的猫鼠游戏。  相似文献   

3.
1933年美国建立了“格拉斯-斯蒂格尔墙”,确定了银行与证券业的分业经营模式,该墙的建立与拆除对世界各国金融经营模式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银、证分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有其历史背景及现实性,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赖于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4.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监管理念的反思.2010年7月21日,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被业界评论为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曩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并成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座金融监管基石.本文在对美国金融监管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监管进行了反思,提出改革和完善中国银行监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1929年10月28日这个不祥的日子,在美国以及世界金融史上一直被人们牢记。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正式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序幕。这次危机来势迅猛,暴发后迅速从证券市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从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从美国发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在经历了这次大危机之后,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开创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先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银行、证券业务分离的原则不光对美国的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后,英国、日本等国紧步其后尘,建立起了与…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模式。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它标志历时66年由美国首先建造的金融”防火墙”被拆除了,同时意味着全球主要西方国家已全部进入了银行全能化经营时代。  相似文献   

7.
1.行业壁垒逐渐消除。世界各国政府正不断放宽对银行业的管制并开放市场,加速金融体系自由化的进程,行业壁垒进一步解除,这不但令市场内原有的银行加快扩张的步伐。还吸引了一批非金融机构加入竞争。美国正式废除了于1933年订立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在彼此的市场竞争。英  相似文献   

8.
探析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分业和混业经营问题的研究,并不是近几年随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WTO问题的提出才开始的。早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中期,曾对这一问题作过大量的研究、论证。当时一些专家学者就欧洲大陆综合性银行、美日等国专业化银行的利弊,以及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过认真探讨。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共识是,选择分业还是混业经营的道路,要根据三条标准进行综合考虑。一要考虑规模经济问题,选择分业还是混业经营的道路,要根据三条标准进行综合考虑。一要考虑规模经济问题,如果选择综合化经营,自然化业务范围广,经济效益也高;二要考虑会不会产生“利益相反”,即一家银行既发放贷款又组织公司发债,如企业经营不好,很可能通过发债筹资偿还银行贷款,这就产生了通过牺牲公众利益来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问题;三是要考虑业务多样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即银行资产中股票、债比重较大,一旦证券价格下跌,银行将面临支付风险。当时,制定《格拉斯一一斯蒂格尔》美国及仿效美国模式的日本,在80年代中期已蠢蠢欲动,冲破该法的桎梏,逐步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不断推出打混业经营“擦边球”的金融商品。  相似文献   

9.
199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 《金融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一度成为各国金融立法模式和世界金融分业制度的鼻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创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在此之前,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早已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业作为国际金融业的一部分,应当顺应世界潮流,适应市场需要,尽早实行混业经营。 所谓混业经营,一般指同一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促进金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世界的大萧条之后,美国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建立了“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从此,美国金融业进入长达60年之久的分业时期。然而,金融功能的整体联系是无法隔绝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和扩张不断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和银行的混业并购,不断突破这面隔离墙。我国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探索一条通向混业经营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探讨西方成功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路径,为迎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马俊起一、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末,从股票市场价格狂泄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30年代大危机,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持续3年下降。到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指数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当代经济科学》2004,26(5):105-106
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业处于一种混业经营的状态.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股票市场崩溃,整个银行体系一度陷于瘫痪状态.为了防止金融灾难再次发生,美国于1933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此开始了长达67年的分业经营.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也相继实行了分业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新动向,混业经营正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对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美国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金融业要实行分业经营,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从事股票和债券的承销买卖,投资银行也不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从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美国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通过60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自身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根本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美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松 《经济论坛》2001,(13):17-18
银行分业经营体制从 80年代开始逐渐瓦解,目前,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英联邦国家中的发达国在 80年代中期到 1992年期间完成这一过渡 ;日本在 1998年 12月彻底放弃分业经营 ;发展中国家大多也取消了分业经营制度 ;韩国已基本完成了向混业经营的过渡 ;东欧转型国家中的绝大部分在转轨伊始实行的就是混业经营 ;美国 1999年 12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现实金融形势的变化不仅使理论界关注这个话题,也使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及政府决策部门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毋庸置疑,选择混业经营模式是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投资银行是处于资本提供者与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中介机构,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把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短期借贷业务分开,成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后企业兼并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投资银行通过资金媒介、证券市场及兼并和收购技术,指导企业的发展与扩张战略,从而推动全社会资本优化,使国际投资银行出现新的发展势态。一、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1.国际投资银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①国际投资银行兼并收购频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投…  相似文献   

16.
何蛟  潘璐 《发展研究》2005,(6):74-75
1933年,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推出;而美国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银行倒闭非常严重,1921~1929年,银行每年平均的倒闭数量是600家左右,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银行倒闭的数量得到抑制,1934~l941年为平均每年约50家;从l940年~1979年的40年期间,银行倒闭数量下降到每年仅7家。这一成功的制度被世界各国纷纷采纳,到2000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4个成员已有67个建立起了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花旗挑战美国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颖 《经济师》1999,(12):20-22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两家组成花旗集团,向《1933 年银行法》(即《格拉斯一斯迪格尔法案》)和《1956 年银行法》(即《银行控股公司法案》)提出了全面彻底地挑战。合并的背景是美国银行业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内市场:两面受敌;国际市场:节节败退。新生的花旗集团具有“四化”优势:规模化优势,全能化优势,信息化优势,互补化优势。此次合并大大加速了美国银行立法的改革,诞生了1998 年《金融服务业法案》和1999 年《金融现代化法案》,终止了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传统方式,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 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他称之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公司改革法案——《2002年萨巴尼斯—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该法旨在打击公司腐败与会计欺诈,保护公司普通雇员和股东利益,内容涉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审计监管等。该法案的通过是美国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来最重要的证券改革法案,将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立法背景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案,股市的暴跌,国民对经济前景的担心和临近的中期选举等等这一切促使了这一法案的快速出台。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了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其中包括广受关注的“购买国货”条款。根据该条款,凡涉及工程、建筑用钢铁必须为美国出产,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也必须是美国制造。该法案的出台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是“购买国货”颇受争议。“购买国货”即购买美国生产的产品,最初是胡佛政府作为一项应对大萧条的措施而推出的,由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根据该法案,为了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工人和美国投资资本,只有在美国生产的数量不足,国内价格过高,或者不买外国货将会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不利后果的情况下,才可以购买外国产品。  相似文献   

20.
冀丽华 《经济论坛》2004,(18):111-112
一、驰名商标是反淡化保护的对象美国是反淡化保护体系确立较早,也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禁止淡化一直是美国多数州保护驰名商标的主要途径,许多州也有成文的淡化法,但效力仅及于州的管辖区。弗朗克·I·斯柯特于1927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的论文,在论文中他给出了“淡化”的经典定义:通过把驰名商标用于非竞争性的商品上,以至逐渐消磨或分散其识别性,影响商标(或商号)在公众中的印象。1995年通过的《联邦商标淡化法案》(该法案是对兰汉姆法典LanhamAct犤美国联邦商标法犦的第43节与第45节的增补),表明了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