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截然不同的目标定位,不仅具有经济目标,还具有社会目标。该文首先基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国有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的角色、改革方向和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刘波  任木荣 《时代经贸》2008,6(5):23-24
国有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明晰是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国有企业预算上的软约束、激励不相容以及在经营中陷入“囚徒困境”,应通过推进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委职能的转变以及完善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等措施使国有企业必须回到以盈利为目的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3.
刘波  任木荣 《时代经贸》2008,6(8):23-24
国有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明晰是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国有企业预算上的软约束、激励不相容以及在经营中陷入"囚徒困境",应通过推进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委职能的转变以及完善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等措施使国有企业必须回到以盈利为目的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同时承担了利润目标和非利润目标,双重目标的存在以及国家监管不力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率遭受的破坏和侵蚀是持续的。这表现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地萎缩。因此解决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困境的关键是实现国有企业目标的单一化,把传统国有企业分为两类:国营企业和国资企业,实行分类改革。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将完全脱离传统轨道的规制,但凭借何种方式才能将国有企业迅速推入现代企业改造的轨道,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存量分解不失为一条捷径选择。 一、难点拾要 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显然是我国企业改革最重要的一个进展,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这里除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知识准备和普及不足外,国有企业改造的主要障碍还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改革中又远未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难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于博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274-275
Locke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置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分别是目标内容和目标强度。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也都证明,目标设置对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等组织绩效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营化进程、企业目标函数选择与转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晖  任俊义 《财经研究》2006,32(3):121-132
文章把转轨过程看作是政府可控的变量,从我国转轨中民营企业独特的目标函数出发,分析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成本函数选择对民营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的影响,以及在改革进程可控条件下,不同程度的改革进程是如何决定民营企业对目标函数和企业行为选择的,并对该选择与改革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政府与民营企业具有追求收入最大化内在合作的要求,该要求是竞争中双方博弈的均衡解;在非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的框架下,选择渐进转轨不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急剧下降,从而避免经济转型发生社会震荡。并且民营企业在改革进程中的目标函数选择与企业行为与实施的改革战略(改善社会福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民营企业在改革不同阶段的选择行为对改革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的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相融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以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融及国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改制方向,实质是在制度层面重新权衡效率和公平两大标准,从而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重要微观基础.国企双重目标相容的宏观体制背景是在中国整体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经济的"体制结构"在转轨末期趋向一个稳定的均衡值;微观层次上关键要把握好以民营化为主的产权改革的范围和限度,避免惟产权、惟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单一化、固定化改制思路造成双重目标相容失效,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不同国企的重构模式应作为对延续了近20余年国企产权改革路径的重新调整.双重目标相融作为战略机遇期结束时刻国企改制的方向必须还要消解:行政垄断、财政资源紧张和垄断性福利等基本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还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列为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国有企业真正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就企业自身而言“管理科学”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王乐泉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  相似文献   

10.
阳红曼 《经济师》2006,(11):142-143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确立为: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步履维艰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办社会 ,社会福利性机构过多 ,人员负担重 ,使国有企业不能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组织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呢 ?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传统的企…  相似文献   

12.
目标也就是目的。改革有改革的目的。“国有企业”(本文所谈“国有企业”主要指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关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各种看法。而针对“问题”相应确立的改革目标同样会是各式各样。但无论我们怎样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应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纵观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性选择的争论,存在主张私有化、反对私有化,和强调竞争比产权更重要三种思路.联系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实际,我们认为:私有化不是万能的、国有企业并非天然的低效率应是基本共识.因此,要坚定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信心.我们提出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不是指搞好所有的国有企业,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要立足于中央企业和省(市)管企业,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目标.本文还详细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性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做出了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概括,指明了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标志着我国的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企业制度不是企业某一方面的制度,也不单纯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是涉及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综合制度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科学的企业行为研究是企业体制改革和产业组织调整的理论基础。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尚处在理论推演阶段的企业行为研究(特别是国有企业行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这一理论使命。为了适应日益迫切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组织调整的要求,我国的企业行为研究必须对一些重大问题,如那些建立在理论演绎基础上的关于国有企业行为的绪论是否符合实际、10余年市场取向改革对国有企业行为到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在行为特征上有些什么确实的差异、影响国有企业行为有哪些确定的因  相似文献   

16.
浅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贾茂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是让企业名符其实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核心是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让企业进入市场。至今...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以其特有的产权形式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机制而  相似文献   

18.
税制改革是目前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就税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谈点拙见。一、税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根据税制改革的任务,我们认为税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第一,自觉利用价值规律,造成必要的利益诱导和市场压力,使企业决策与宏观发展目标相衔接。按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障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确立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冲突。企业的产权如果不能人格化(明晰化),就难以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杜绝损害企业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但如果人格化,则又有瓦解国有制的危险。本文认为,应把国有企业分为两类:非竞争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前者应维持国有国营或国控的模式,后者则应按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来重塑。  相似文献   

20.
激励和约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约束的前提是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约束。没有约束,激励机制将难以建立,所有者权益就会受到损害。一、权力与被约束力对等能达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制商约束是指有范围或界限的主动控制,主要分为行政性约束和企业自为约束两种。企业首脑约束中既有行政性也有企业自为,其核心就是权力与被约束力之间的是否对等的关系问题,特别在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反腐倡廉中更为突出。企业首脑一般都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法规,为企业确立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率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