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扶植大寨的建设。首先,大寨将在现有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发展乙醇等产业,年消耗玉米30万到40万吨;其次,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开发特色旅游业,通过全面恢复大寨的历史面貌,让来访者看到真实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寨景象。历史上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到过大寨。  相似文献   

2.
“财务公开仅仅写在墙上还远远不够,为把群众的钱管好、用好,大寨向外地有名的审计事务所发出邀请,请他们派人对大寨的财务进行公开独立审计。”谈起农村的财务公开,山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快人快语:“现在大寨也实行市场经济了,良好的秩序不仅靠村民的自觉,更需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近些年来,大寨经济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这个只有160户、510人的小村庄,已经创办了大寨羊毛衫织造厂、大寨发运站、森林旅游公司等8个企业。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0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910元。经济发展了,但对村办企业和…  相似文献   

3.
今日大寨──访十五大代表郭凤莲新华社记者本刊记者党的十五大召开期间,记者在山西代表团下榻的京丰宾馆采访了专程来京参加会议的十五大代表、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穿一身黑色短袖套裙,显得很精神,虽然眼角爬上了皱纹,仍依稀可见当年大寨“铁姑娘”的风采。谈到...  相似文献   

4.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在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从太原走太旧高速公路3小时即可到达。大寨曾经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后,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大寨参观、学习、旅游,不少国家的元首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相似文献   

5.
寨乡因拥有闻 名遐尔的大寨 而得名,大寨人为全乡 农民的致富带了个好 头,大寨的特色农业为 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 催化作用。作为大寨农 民自己的银行──大 寨信用社,以特有的扶 贫信贷杠杆和锲而不 舍的精神,为大寨的发 展和全乡人民的脱贫 致富做了大量艰苦而 细致的工作,有力地促 进了大寨的腾飞和全 乡的经济发展。在着力 支农的同时,信用社也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被 大寨人誉为“架起特色 经济的致富桥”。 解放思想,立足市 场,利用自然优势,发 挥名人效应.倾力产业 开发。 大寨曾是我国农 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当 时作为以支农…  相似文献   

6.
郭凤莲大寨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她是传奇式人物.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她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20世纪6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是一代人的回忆。如今,在"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成功实现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型。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时期,如何发扬大寨精神?大寨现在产业发展情况怎样?记者为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记者:"农业学大寨"让大寨精神为世人所知。斗换星移,精神永恒。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时期,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扬大寨精神?  相似文献   

8.
泥巴 《中国改革》2003,(10):50-50
郭凤莲小档案:40年前在大寨村的救灾行动,使郭凤莲和她的“铁姑娘队”一举成名。然而,当“大寨经验”被农村承包制替代时,人们发现,虽然大寨一直宣传“自力更生”,但实际上也用了不少国家的钱来改良土地。于是,郭凤莲被免去党支部书记,留党察看,还被当成“三种人”审查,最后离开大寨。1991年,郭凤莲重回大寨担任村支书,并相继建起了以“大寨”命名的十几个企业。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10日,对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农民来讲,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由大寨农民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合作社——大寨花木合作社诞生了。大寨其实并不大,全村只有209户人家,53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地貌呈现“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特点。过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寨人曾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寨与全国一样,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农村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  相似文献   

10.
一、光荣的历史1952年冬天,中国一个极为平凡的小山村竞有一番让人交口称赞的"让贤"美谈。原村党支部书记力荐种庄稼的好把式来担任支部书记,党员大会一致通过。这新上任的支书就是陈永贵,从此他的名字便和大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63年8月,大寨同全国一样,在饱经三年痛苦之后,原本不肥沃的土地又被7天7夜的大雨冲刷得更加贫脊。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庄稼呜咽,石块裸露。又是陈永贵领着大寨人使出"三战狼窝掌"的勇气和毅力,硬是肩担背驮,劈山育土,使虎头山重披绿装。196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长篇通讯,介绍了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人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事迹。大寨的名字飞出了太行山。1964年12月26日,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一代统帅的巨手与满是老茧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陈永贵在大寨的艰难起步 1915年农历正月初一,陈永贵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小南山村的一孔破窑洞里.父亲陈志如本来是距大寨约15公里的小石山村人,到小南山来扛活卖力,生活非常艰难.6岁那年陈永贵成了孤儿,幸得大寨的两位好心的老太太祥老人和孟老人收养,得以有个安身之地,从此他的命运也就和大寨联系在了一起.两位老人去世后,孟老人的儿媳妇稳周老人又继续照顾他,陈永贵干脆还认稳周老人作了干娘.  相似文献   

12.
走进一村一品馆就会看到两个红色且光彩夺目的大字--大寨,两侧的立柱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让前来展会参观的人,又欣喜地看到了今日大寨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大寨,一个山西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曾名扬世界长达20年之久。很少有一个村像大寨一样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她浓缩了新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今天,大寨走向再次创业的征程,为中国农村命运的转变作出最生动的注解。  相似文献   

14.
从哪说起呢?应该是1964年8月份吧,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大寨就成了我们国家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实际上就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总口号.可以那么说吧,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十多年时间,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工作都是在“农业学大寨”总口号引领下展开的.现在就把学大寨我所经历的、还记得的一些情况说一说.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大寨生产大队,是太行山干旱土石山区的一个自然村。原来生产条件很差,山穷水恶、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历史上十年九灾。在成为全国农业典型的1960年,有83户,359人,53.5公顷耕地。大寨是1946年土改的老解放区。土改前,每公顷粮食产量仅1000公斤,总产量60000公斤。1953年实现合作化以后,依靠集体力量修梯田,闸山沟,改良土壤,生产条件显著改善。1953~1957年合作化头5年,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的"铁姑娘",20多岁当选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又是改革开放后立主大寨改革创新的带头人,从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至今。这些年,她始终没有离开大寨,始终关注农村农民,在履职中为农民说话。  相似文献   

17.
贾玉青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村民,今年春天,他为了买农机具火急火燎地赶到大寨信用社,申请贷款10000元。信贷员通过联社信贷咨询网络系统查询,发现他已经在乐平信用社贷款15000元,超过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为了不误农时,贾玉青只有按照大寨信用社的要求,提供100%的存单作为质押后,才得到购置农机具所需的款项10000元。  相似文献   

18.
一、大寨村域经济领先崛起大寨,大名鼎鼎!在上世纪60~70年代,是毛主席、周总理两人联手培植的我国农业典范,享誉全国,闻名世界;随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接受了“洗礼”,在邓小平同志关照下,继续坚持、发扬了“大寨精神”,扬弃了文化大革命的污染;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其村域经济,完成了“转轨”、“转型”,开始步步“升华”、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9.
本身着重分析了息烽县大寨农商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红岩葡萄种植技术,主要包含建园和定植;修剪整形;施肥等,以期提高葡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太行山是中国有名的核桃之乡,以产量大、品质优闻名于世。太行山脉的野生核桃18年开花结果,树龄高迭500年。大寨核桃露选用的原料正是野生核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