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根据我国10个城市的中房指数推算各城市2000年-2008年期间的房价,利用国家城调队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计算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月供收入比,提出月供消费结余作为辅助判断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其中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比其他5个城市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莎 《东方企业文化》2011,(10):179-180
本文以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研究对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房价收入比法,借助2000年至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住房价格等数据,测算北京市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3.
房价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确定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探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于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测算2006—201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研究不同收入群体对各户型住宅的购房支付能力。研究表明,南宁市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呈梯级状分布,普通购房者面临购房困难、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因此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时要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动态房价收入比-判断中国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使每个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都得到保证,首先要对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有科学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来指导我们合情合理地判断居民的住房困难程度。具体来说,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对合理的基本住房消费存在支付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丧失了对合理住房消费的支付能力。显然,只有对合理住房消费有支付能力困难的家庭政府才有必要实施援助。但对于如何测定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困难程度,现有的理论还有很多局限性。本文提出的“动态房价收入比”可以帮助有关住房政策决策者扩展思路,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制定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5.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是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采用统计分组法与倒推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识别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得出我国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应涵盖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保障住房覆盖率为40%.对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应采用租金补贴方式;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采用租金补贴也可采用购房补贴方式,具体可由被保障对象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6.
杨巧 《上海房地》2015,(3):34-36
近年来,关于住房价格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较多关注,有效评价当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把握住房支付能力变动趋势,是建立住房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的关键。然而,在评价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时需考虑到公积金制度的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住房公积金缴存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到1.33亿人,历年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4.06万亿,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达2.1万亿,8112万家庭通过公积金贷款  相似文献   

7.
国外住房可支付能力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法和归纳法,介绍了国外对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内涵界定、测度方法、影响因素、低住房可支付能力带来的后果以及提高住房可支什能力的对策等研究成果,归纳了国外研究的特点;结合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从视角、内容、方法等方面开展我国住房可支付能力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按照“新国八条”的规定,各地政府在制定房价目标时,应当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从现行数据来看,大多数城市在制定房价调控目标时,均选择与GDP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而忽视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剩余收入法"的北京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直是我国住房政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测度一直是理论和实证的难点,特别是家庭收入差异以及住房质量差距的加剧又增加了住房可支付能力测定的难度.应用新的"剩余收入法"通过一个家庭购买一个"基准住房"总价格,并根据信贷政策测算了基本住房所需的融资成本,再测算基本的非住房消费,得到最低预算收入,并和真实收入比较来评估北京市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还比较了已购房改公房家庭和首次购房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北京不同收入群体住房可支付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低收入家庭存在购买能力不足,拥有房改公房能提高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对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作用很小.提出发展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以来,我国及安徽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构建衡量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住房负担差距较大、居民住房负担呈不断加重趋势。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平抑房价的过快增长,改善住房的供应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对商品住宅的负担能力;积极发展住房金融,支持中等收入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空间上,居民所负担的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通常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单纯考虑"住房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不能全面衡量居住区位选择所引致的成本.为了更全面和精细地评价居民对于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的综合支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住房与交通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高房价衍生出的住房购买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近几年国内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加上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国也正面临严重的住房购买力危机。本文从国际化视角描述了住房购买力问题的全球化,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不同国家衡量住房购买力的标准,评价了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行政策下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行宏观政策对商业地产的影响 从2004年起,鉴于政策导向,商业地产开发变得炙热起来。由于商业地产的利润比住宅开发要平均高出5%N10%,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商业地产的开发。2005年1月1日开始,跨国零售商已开始在中国的全方位扩张。外资的到来推动国内商业市场发展,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商机。2006年至2008...  相似文献   

14.
调查表明,50%多的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由于收入较低,新就业职工住房支付能力严重不足,30%多的新就业职工家庭缺乏租房支付能力;超过70%的新就业职工家庭缺乏购房支付能力。所以,要尽快将新就业职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首先,提高新就业职工收入水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其次,多渠道筹集住房保障资金;第三,积极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第四,适时推出限价商品住房,利用优惠信贷政策,提高新就业职工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房价与地价关系的多用途视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在保证土地与房产用途一致的基础上,选取中国1998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7组房价与地价指数,然后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n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分析每组房价与地价间的关系,并揭示这些关系在2002年7月1日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改革生效前后的变化.结论表明:①长期内房价与地价相互影响,且存在均衡机制;②短期内,从综合层面看,房价与地价两者互为因果,但从分阶段分用途看房价变动更多地决定地价变动;③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对房价与地价关系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我国城市住宅价格经历了大幅下跌与上涨,而同期租金逐年下降,房价与租金之间的关系令人关注。本文利用1993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租金指数和房价指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住宅市场价格与租金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房价严重脱离了租金这一基本面的影响,不再遵循现值理论模型所揭示的两者之间的运行趋势,表明房价泡沫在长期积聚。为了预防市场泡沫破灭对经济体造成的严重冲击,政府应该严格监察与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我国城市住宅价格经历了大幅下跌与上涨,而同期租金逐年下降,房价与租金之间的关系令人关注。本文利用1993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租金指数和房价指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住宅市场价格与租金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房价严重脱离了租金这一基本面的影响,不再遵循现值理论模型所揭示的两者之间的运行趋势,表明房价泡沫在长期积聚。为了预防市场泡沫破灭对经济体造成的严重冲击,政府应该严格监察与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8.
囤房现象形成的原因、影响与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释我国城市居民热衷囤房的原因,分析这一行为对宏观经济与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提出治理这一行为的策略。研究方法:基于住房特殊属性的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制度诱因和心理作用驱使下,居民将高储蓄率偏好转化为了囤房动机,使住房由一般消费品转为实物储蓄。由于住房的若干基本属性和衍生效应,长期大规模地囤房将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了住房公平,削弱了青年家庭的购买能力。研究结论:迫切需要采取政策干预引导住房不再成为"房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