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域、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东西方艺术也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革,然而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精神,始终是东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从中西比较的角度,从艺术精神起源、艺术精神结构等入手,并以中西方各种艺术门类中的绘画为代表,来论述中西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外界事物主观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至今,由于人类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有限,宗教仍占有一席之地.壮族与所有民族一样,始终存在着宗教信仰,而且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特殊原因,其宗教信仰既有全人类的共性,又有其作为一个岭南农业民族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点经验之一 ,是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作用 ,而青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则是发挥了青海高原精神的作用。今天 ,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应重视和发扬优秀的青海高原精神。一、青海高原精神是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动力同人类历史发生过的任何一次的变革一样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地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既有客观的物质条件 ,又有其主观的精神条件。这种主观的精神条件从根源上讲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作用 ;二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4.
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但我所理解的历史和别人所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很多时候"历史"是被看作是"过去的事",但在我的眼中,历史不仅关乎过去,而且关乎今天,同样关乎未来.所以,我给"历史"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历史就是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神秘通道.了解过去,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我就是想要打通这一条神秘通道.这条定义,也许司马迁早就说出来了,他曾在《史记》中提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只有"通"古今之变才是历史,所以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凡是存在的就永远不会过去,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叶广芩"日本系列小说"的创作将本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和与之相似的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人格精神进行了对照比较,透过生活的表象,直抵民族文化人格精神, 并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将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了。种种社会生活的迹象表明: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没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都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今天,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也越加依赖于文化机制的建设。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野蛮发展到了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动力。历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历史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今天,我们思考青海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必要从探讨其历史形态开始,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李立立 《理论观察》2011,(3):161-161
衣物不仅是构成环境的要素,而且能够反映穿着者的人格。衣物作为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把服用者的社会地位、职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文化水平、个性、自信心及其有关其他性格的印象传达给别人。人类的服饰文化和人类的其他社会行动一样,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穿衣既满足了人类作为生物性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满足了人类作为社会人属性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精神性需求。从而,服装既包含来自生理方面需求的物质性特征又包含来自于心理方面需求的精神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意愿及人类深层意识心理的文化"人造物",是来自于文化的、社会历史的、心理认知的、意识形态的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将民族看作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其独特思想和逻辑方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代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对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富强 《中国经贸》2010,(16):261-261
姓名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识码,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笔者从汉英两大姓名体系着手,通过对姓名语言文化特色的对比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两大姓名体系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2002,(2):36-43
即使在今天,石渠仍然有少数原始游牧部落遗存,那是一些被现代文明暂时遗忘的角落,那里的人们还在沿袭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较为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它的存在就像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由此回归历史,回到人类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装饰艺术,它的存在是经过历史对它的洗礼,再经过无数的装饰艺术家的辛勤提炼.装饰艺术被历史社会赋予一种神圣的艺术亲近感,他被人认为是一种为精神服务的重要手段.装饰艺术的发展是民族性的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内部存在着更加强大的精神武器,为世界的各个民族进行精神物化.  相似文献   

14.
人,无论是个体、群体,还是整个人类,其存在的一切不幸现象、痛苦的根源可以归为自己不能支配自身的命运,即所谓"没有自由"。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因由则在于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的碑文所铭"认识自己"这句至理名言为历代圣贤反复论道,至今未竭。这句格言与中国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讲的是同一样的道理。把人类命运提到认识论上来看,人类的历史,正如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所寓意的那样,是  相似文献   

15.
所谓国民文化心态,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存在的感知和认同,并由此表现为以感情、风俗、习惯、乃至道德观念、审美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民族心理与时代历史特征相结合而产生出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国民人格价值意识、道德观念意识、文化社会心态与审美心态等的综合。我国传统国民文化心理是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行为,巫术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巫术的存在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虚幻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趋利避害的主观意愿。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巫术信仰一直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且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大部分是女性。现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女巫"的存在,用钩沉历史的方法分析"女巫"的文化意涵、社会地位与人生境遇。巫术信仰既然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7.
孟迪 《魅力中国》2011,(11):253-253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和复杂心理流程的展现,是物质本体和精神本体的神秘集合;艺术是人类精神结构有价值的自由象征,艺术的社会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艺术的价值”或“艺术的社会作用”。本文即从“艺术的价值结构”、“艺术的社会功能”出发来对“艺术的现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向前 《发展》2014,(11):88-88
正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这个概念很宽泛,可以说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是与经济相互渗透的创造力量,同时文化还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公众服务力量,总之,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历史前进的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和传承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19.
朱琳 《西部大开发》2011,(10):39-39,40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以及人格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留守学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他们数量庞大,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稳定。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心智、知识、人格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永不服输精神是闯关东人几百年来的文化在人的精神上的集中体现,有着崇高的人格品位。闯关东人具有着不服输的人格,这种内在不服输人格的外在表现就是闯关东人的勇于抗争的精神,不服输的人格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就是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永不服输的精神。闯关东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所包括的最主要的精神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精彩、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精神;无畏于牺牲生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舍身报国的精神。闯关东人的硬汉气质表现了闯关东人在逆境下决不屈服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格,显出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抗争,是闯关东精神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