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2012,(14):40-40
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为实现"稳增长",各地又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据悉,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又有消息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知名金融专家宏皓认为,长远来讲,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主力,但就目前而言投资仍是  相似文献   

2.
赵晓 《商》2012,(16):35-35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中央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的近期经济发展总基调。在当下出口、内需短期难振之时,"稳投资"就成了"稳增长"的重要寄托。在此大背景下,鼓励地方加大投资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稳投资"绝对不等同于"急投资"、"大投资",匆忙推出地方版"4万亿"巨量投资计划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缺乏合理微观经济基础首先,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缺乏合理的微观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快速  相似文献   

3.
《商》2012,(16):29-29
当下国内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中央在本轮稳经济增长过程中再次强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最近铁道部在6月和7月30日发布的《2012年第三期铁路建设债券募集说明书》中两次提高了铁路基建投资额,共计640亿元。除了在中央主导的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项目之外,从贵州到长沙,再到上海,地方政府的一系列的扩内需、稳增长政策频出。  相似文献   

4.
《商》2014,(30):9-9
自4月份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密集出台“稳增长”措施,而在“微刺激”政策的主导下.地方政府争先出台刺激政策。截至目前,广东、海南、天津、河北、黑龙江、贵州等省市已先后推出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投资项目规模已经累计逾10万亿元。  相似文献   

5.
《商》2012,(16):37-40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比经济下滑更危险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弹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人。马光远:地方新一轮投资泡沫——天使抑或魔鬼中国经济连续6个季度的下滑,并在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三年来第一次破"八",使得全局性的稳增长再次被提升为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国际经济环境极其不确定,国内宏观数据下滑态势明显的情况下,通过政策的调整,遏制经济的下滑,在长期以来将速度放在  相似文献   

6.
继国务院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统计,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20万亿,其中绝大部分以项目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虽然有利于填补出口和私人投资滑坡带来的增长缺口,但也存在着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潜在问题,必须引起极大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李波 《商》2014,(4):146-14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水平,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刺激经济增长、拉动投资最为活跃、最为引人注目的投资主体。经过几年的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从数量到规模均迅速扩张。截止2013年6月底数据,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万家,债务余额超过20万亿元。本文介绍了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界》2012,(9):30-31
近期多个地区陆续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意图通过投资拉动增长的目的非常明显。然而,在前一个"四万亿"计划还在消化不良之时,后"四万亿"时代的投资计划,钱要从哪里来?投资,投资,还是投资从各地出台的经济拉动方案看,通过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想法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     
《对外经贸财会》2008,(12):24-25
温家宝部署扩内需促经济增长7项工作;央行年内第4次下调利率;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中国地方政府宣布总额超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我国30亿中小企业创投基金年底成立;央企应把全面风险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央行预计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0.
宏观经济     
《国际商务财会》2008,(12):24-25
温家宝部署扩内需促经济增长7项工作;央行年内第4次下调利率;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中国地方政府宣布总额超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我国30亿中小企业创投基金年底成立;央企应把全面风险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央行预计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投入了4万亿元人民币,发行国债金额为6.2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匹配投入巨额资金。财政资金不足只好从银行贷款。高地方债务,有可能拖慢中国经济的脚步,为今后中国经济埋下隐患。解决地方政府高负债,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二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做好宏观调控和规划,切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四是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易宪容 《商》2012,(16):36-36
我们既要看到地方版的"4万亿"有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及政府官员为了寻租盲目扩大投资的冲动,也要看到这种投资热潮可能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及银行风险,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引导得好,它同样也可以成为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当前市场十分关注的地方版的"4万亿"投资,决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要针对各省市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分析区别看待。  相似文献   

13.
杨书杰 《商业时代》2011,(30):59-60
本文从政府投资行为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隐性财政赤字造成的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潘向东 《新财富》2011,(12):33-34
出口和消费“两驾”马车都很难承担未来经济企稳的重任,那么未来经济的走势就完全看投资的“脸色”了。就稳增长而言,2012年我们需要谨防的是由于房地产投资和政府4万亿投资突然失速所带来的“双碰头”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经济增长的快速回落。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得到响应的积极性和高效率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各个地方政府们的投资热情被激发起来,为了挤上4万亿这趟车,各地政府都在全力冲刺。在极短的时间里,全国各个省份地区都拿出了自己动辄千亿乃至上万亿的投资计划。投大钱,搞大工程。在最近的几天时间里,由新华社发布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充满着激情,但纷繁的数据也让人着实有些看花了眼。目前由各地政府及中央各部门上报的方案早已超过了4万亿元,甚至超过了10万亿元。各个地方官员大多带着早已计划好的经济方案前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案中的不少内容都是曾经因担心引起经济过热而一度被国家发改委否决的。但现在,各地官员鼓足了劲尝试重新上马或加速上马这些方案。如何有效安排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已成为决策层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赵晓 《浙商》2012,(18):34-34
在“管住增量、消化存量”化解债务危机措施还远未见效的情况下,“旧债不去、新债又来”,搞不好地方版“4万亿”就会成为压垮地方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在当下出口、内需短期难振之时,“稳投资”就成了“稳增长”的重要寄托。在此大背景下,鼓励地方加大投资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稳投资”绝对不等同于“急投资”、“大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2008,(50):42-42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洪溥13前撰文表示,要扭转群体信心、保障政策效果,关键问题即在于尽快落实“2010年底前4万亿元资金”的来源。政府当然是重要的投资主体。从负债能力考量,明年增发一定规模国债当无问题。但据估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主动负债投资规模将在1万亿至2万亿上下,其余资金仍有赖其他类型主体。  相似文献   

18.
刘淙淙  陈卓 《商》2015,(2):87
一、研究背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推动了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并且为地方政府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负债经营积聚的债务风险却日益凸显。据统计2013年6月底我国政府债务已达21万亿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下,中央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清理、规范,之后融资平台的风险暂时得到缓解。然而伴随着"稳增长"的发展基调,地方基建投资冲动再次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宋立、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樊明太,近期就"稳增长"政策着力点问题在媒体上谈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问:经济增速比预期大幅下降,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自有其合理性,此轮稳增长的举措会不会演变成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或者所谓的"4万亿2.0版"?新政策的着力点应该选择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自2007年末开始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巨大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各级政府纷纷响应,投资热潮席卷全国,有效拉动了GDP的增长。各级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资平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银行自身贷款投放的冲动,加上地方政府管理能力的缺陷,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面临着很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