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培育高校网络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作为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试图从和谐的理念出发,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使得传统的舆情分析方式发生了剧变,已有的舆情分析技术和监控系统很难适应这一变化。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如何处理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概述,利用大数据对当前的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得出舆情的应对策略,并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猛  曾稹 《北方经贸》2012,(10):135-136
当前,论坛、博客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化,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当下社会的信息和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日趋多元,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论、交流以及传播。微信因它本身的传播特征,使得高校舆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微信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理,提出了高校舆情的相关管理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管理方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化,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当下社会的信息和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日趋多元,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论、交流以及传播。微信因它本身的传播特征,使得高校舆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微信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理,提出了高校舆情的相关管理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管理方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和谐发展,也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笔者作为高校保卫工作战线的一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依成 《商场现代化》2010,(18):179-180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科学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构建合理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玉 《商》2014,(24):295-295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高校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查摆出问题,然后根据信息分析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决策,解决问题,化解师生矛盾,理顺校园中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毅  王祥 《中国报业》2012,(6):44-45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站(SNS)的应用热潮,传统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在微博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舆情预判和引导机制、研究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毅  王祥 《中国报业》2012,(8):30-31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站(SNS)的应用热潮,传统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在微博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舆情预判和引导机制、研究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舆情一直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难点工作。本文结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对医学类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特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4种应对策略:更新舆情工作理念,强化高校网络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实时网络舆情监测,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机制;加强舆情队伍建设,打造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拓宽合理反馈渠道,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解决路径,以期为高校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素君  毕晓光 《中国报业》2012,(16):183-184
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渠道。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甚至影响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管理队伍以及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自媒体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冲击,并探索性的提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是辅导员群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站在高校各类网络舆情风暴中心的辅导员,要使自己成为急先锋,善于分析判断网络舆情,找到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处置方法,将高校网络舆情扎实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当中。本研究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案例,从辅导员工作内容出发,提出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带来新挑战,通过对高校舆情的特点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国蕾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228-229
虚拟警察是指基于网络虚拟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新型警种。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具有其自身优势:它是公安机关"主动出击",履行其职责和使命的体现;是实时监控网络环境、高效处理舆情事件的需要;是优化配置警力资源的需要;是加快公安信息化步伐、实施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战略的体现。但在虚拟警察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这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侵犯网民隐私、限制网民舆论自由等不足,因此相关虚拟警察机制还要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信息集散地。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曹静  崇岭 《上海商业》2014,(6):56-5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流动性,其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真假参杂。如果不能对网络舆情加以有效控制及正确引导,消极舆情的传播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舆情监测研究已成为行业热点,各大高校、研究所、政府机构都涉及了相关研究领域。目前,高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起步,网络舆情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上海商学院广告舆情实验室为例,结合广告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虚拟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虚拟关系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是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影响广、情绪化、突发性等独特特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引导,需要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了解舆情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并进行安全预警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