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益 《现代商业》2008,(6):132-133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具有积极影响,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但自2001年以来,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使减值准备的计提成为企业在年度间调整利润的工具。鉴于此,2D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则以原《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在适当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通过比较新旧准则对资产减值的不同规定,探讨了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特点,并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比较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差异有利于把握新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单设《资产减值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规定做出了更为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企业盈余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变化内容;新准则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的盈余管理起到了遏制作用和新准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了全新规定,力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仍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来人为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本文将以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明确两者的相关概念、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惯例,要求报告提供者向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可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而资产减值的确认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成本的真实性,对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务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确认、资产减值计量、资产减值的报告与会计信息质量制定,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向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惯例,要求报告提供者向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可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而资产减值的确认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成本的真实性,对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务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确认、资产减值计量、资产减值的报告与会计信息质量制定,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向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圆 《商场现代化》2007,(10):383-384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具有积极影响,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但目前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应用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容易使减值准备的计提成为企业在年度间调整利润的工具。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已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在适当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通过对我国资产减值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新《资产减值》准则与现行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不同及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资产减值与会计盈余可比性的关系,发现会计盈余受资产减值的影响越大,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可比性就越差。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资产减值所涉及的稳健性原则和盈余管理行为是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不可比的主要原因所在。这表明,企业会根据各自的报告动机以不同的标准执行同一资产减值准则,仅仅依靠会计准则的趋同难以完全达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目标。 IASB若以全球会计信息可比为目标,则应谨慎拓展资产减值会计。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的初衷是为了能更好地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很多企业把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作为一项盈余管理的工具,在实务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减值会计在上市公司实务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对财政部会计司关于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的研究分析,试图证明新资产减值准则已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新准则并没有杜绝上市公司利用部分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较原准则出现了重大变化。新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的做法并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际,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全面规范,从制度上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来操纵利润的情况。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业操纵利润的随意性,减少了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满足了稳健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客观反映资产真实经营状况的同时,也存在着滥用减值准则操控盈余的现象,严重损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本文以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出发点,浅析了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的影响以及我国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综合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变化与实施中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是会计中最富争议的规范之一。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开始,到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对所有的资产项目进行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施行情况,揭示了原有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构成及其特征与主要变化的剖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新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普遍存在不恰当盈余管理趋向,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完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盈余管理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资产减值准则和盈余管理的概念,针对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制定或修改的几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无疑对企业避免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操纵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这必将增大注册会计师在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中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实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资产减值会计是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其初衷是为了来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规避风险,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时为企业调节各期的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为规范企业计提减值准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引入资产减值会计,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不完善来进行盈余管理,这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直至2006年,财政部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大幅度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新准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差异的分析及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新准则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慧  黄波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20-22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遵循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剔除了会计报表中的虚假资产,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推行资产减值准备,能使企业的会计政策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快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初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在具体规定上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完善了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抑制实务中利用资产减值会计随意调节盈余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然后在对资产组减值损失分摊方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会计实务和理论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