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传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81-182
在唐宋时期,鹧鸪不仅是乐曲,还是一种来自胡地的乐器:鹧鸪笛。鹧鸪笛流传甚广,在唐诗宋词中多有出现。鹧鸪笛所吹奏的乐曲被称为鹧鸪曲,吹奏出的乐音与鹧鸪啼叫声有相近的地方。鹧鸪笛常与琵琶、葫芦琴一起演奏,鹧鸪笛曲主调清怨。 相似文献
2.
孙迎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是旧有的殖民体系在新时代的产物,因此,就有着自己本身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外界的因变量的刺激,使得原来的殖民主义作为自变量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3.
杨松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23-124
20世纪后半叶,后殖民主义在西方蓬勃发展,随后在中国语境中也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热潮。由此产生了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何去何从这个引发学界的深思的课题。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该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吸取精华,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方文论应展开积极的双向对话与交流;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学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蔡江云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50-51
英文小说krdJim是康拉德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被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小说成功地塑造了Jim这个文学人物形象,通过众多叙述者的叙述,呈现了Jim如何实现其英雄梦想。LordJim是一部典型的文学叙事作品,在分析其叙事结构时,发现小说中的聚焦者的叙述声音中都或多或少地传导出了严重的殖民主义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中描写的母女矛盾,是中美文化之间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其母女关系从冲突到融和的过程,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历史趋势,并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认识与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本英语华裔小说相关的文学评论主要有五个角度:文化﹑小说主题﹑与其他作品对比﹑政治﹑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还有关于《喜福会》三种译本的翻译批评成果。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卢迪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67-6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消解两代人隔阂,需要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谈小甲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89-91
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寻求自我和幸福的故事。其中,龚琳达和薇芙莉这对母女间的冲突尤其鲜明直接。母女二人都拥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在她们长年的相处过程中,这两股精神力量在此消彼长中不断地发生摩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自我成为对方意识形态中超我的组成部分,并与对方的本我发生冲突。而最终,这对母女通过各自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协调发展,寻找到了平衡的自我,最终化解冲突,母女感情达到了和谐融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作品应具有特定性、表达性、独创性和可复制性,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延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本身。一部作品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是作者独立进行创作,是作者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刘禹辰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0-123
象征手法是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作品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分析霍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其象征手法总结为运用人物和服饰作象征、运用动物作象征、运用自然事物作象征、运用花卉作象征、运用文字作象征、运用神话原型作象征等六种象征手法,阐述其象征手法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学作品是再现与表现化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独立世界。这一世界是作家的心灵世界遇合客观世界建构的结果。在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伤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而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学作品,确立学作品的美学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15.
朗琴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94-95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男性总是"忧愁"和"虚无",在男性英雄主义和硬汉性格的重压下,女性总是保持风度并高扬自己的人格魅力,显示出女性的价值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程秀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
爱伦.坡的作品拓展了现代短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表现了荒诞的社会观及悲观的人生态度等思想倾向,在文学技巧和艺术思想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18.
委托作品的权利归属与权利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若当事人未约定委托作品作权的归属,作权依法归受托人享有,委托人则依订立合同的特定目的而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若当事人未约定作品的具体使用方式。在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就有可能产生权利冲突。权利冲突应依公平原则解决,既要保护受托人的作权,又要肯定委托人有权依订立合同的目的使用作品,这意味着受托人的作权和委托人使用作品的权利都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陈方方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92-93
数量多而整体实力不高是目前我国期刊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编辑工作的创新 ,即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 ;提高业务能力 ,培养策划意识。 相似文献
20.
余镇邦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68-71
本从新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角度,分别对新闻作品意境的表象、新闻作品的创造、新闻作品的审美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阐述了新闻作品的意境在各种新闻体中的表现;论述了新闻作品意境创造的变化及其散式艺术手法,证明了新闻作品意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