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失地农民是有别于普通农民、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农地产权的残缺表现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几个方面。在农地产权完整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或出售或自己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无差异的,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致使农地的一些收益农民无法实现或分享。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秦皇岛三个市辖区“大”“小”产权房市场交易价格数据,探究产权残缺在住房交易价格中的折价效应,并测度其中由于产权残缺引致的教育资源差异对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方法: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结果:(1)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在理论上包括产权不清导致交易成本升高所带来投资价值的折价,以及无法享受完整产权所保障的公共服务而导致使用价值的折价。(2)控制其他因素,秦皇岛“小产权房”相较“大产权房”折价约42.31%。(3)“小产权房”折价效应中约25.81%可归因于无法享受完整产权所保障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研究结论: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客观存在,深入探讨产权残缺对“小产权房”价格的影响对理解不动产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并在实践中为化解产权残缺带来的负外部性提供可能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文章主要针对河南省焦作市现阶段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合理配置进行简要实证分析,在阐述农地流转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焦作市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配置问题及主要流转形式,通过调查等方式发现目前焦作市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配置存在较大问题,如土地发展权主体不明确,缺乏法律体系保护、土地流转行为操作不规范、土地使用权主体间产权关系不清楚、缺乏土地产权价格体系等,并针对焦作市农地流转中的土地发展权配置问题提出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流转土地发展权收益;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保障农民土地发展权;以总量、结构、区域、时序配置实现土地发展权配置公平性等建议,以促进焦作市农地流转公平、公正地开展,为今后焦作市农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实现产权纵分不仅要使所有者拥有一定的经营控制权,而且要使经营者享有一定的所有权,以此实现权、责、利在经营者身上的统一,但以往产权横分的分权模式是以所有者看得见物质资本为中中心编制而成的,其显著特点是,吸承认所有者投入的物化劳动的所有权,而投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中的经营者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作为现实的活劳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产权分配。因此,所谓产权残缺,也就是指由于经营者和劳动者没有参与产权分配而造成的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  相似文献   

5.
关于改革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立足保护我国养殖渔民的基本权益,讨论了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的改革。经过深入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存在产权模糊和产权残缺两点重要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贾海波 《中国土地》2005,(10):24-26
●农地发展权是土地发展权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并获取收益的权利,而农地发展权则是指将农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并获取收益的权利。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土地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的概念,但实际上存在着土地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问题。●农地发展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尤其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且人多地少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虽然限制了农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但同时也保护了农地不被轻易转用和占用,保护了农地的自然属性和农业生产利用方式,保护了农民长远的农地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产权都是一定法律制度下的产权,农地所有权也不可能是绝对权利,必然要受到国家法律、社会制度乃至社会习惯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6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的一些大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采取让职工分享企业产权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生产积税比。企业老板根据员工们的表现和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向员工发放奖金的同时,分别赠送数额不等的股份,或向职工出售股票时公司予以“贴水”。这种让员工分享企业利润(或其积累所形成的资产)的做法,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现阶段可在中小企业里借鉴让企业职工分享企业增量产权的办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1.增量产权归属原则产权必须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一是收益分享权能,简称收益权能,即分享…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发展权为一类具有增值收益的产权,其归属应从其增值来源和产权特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即宅基地发展权既不能完全归私有,也不能完全归公有,而应该在二者之间取得合理平衡。基于该分配角度,以土地发展权的视角探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宅基地发展权的权能分配以及土地增值的全过程,构想将宅基地发展权分为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权与市地发展权两个层次,并以此构建土地增值收益的效益函数模型。在该权能分配理论的指导下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三者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测算,得出测算分配比例为26.89∶42.33∶30.78,集体经济组织分享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权价值为201.44元/m~2,是正常征收的2.24倍。以产权为基础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更加体现了补偿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实践观察,系统性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产权配置与风险收益,为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在实践观察基础上,从农户合作参与方式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例维度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包括农房流转型、个体合作型和成片开发型。(2)从农户角度来说,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依次是成片开发型>个体合作型>农房流转型,即农户的剩余控制权依次增强,合建方依次减弱。(3)三种模式下产权结构与配置不同,所要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各异,适用的区域也不同。研究结论:城乡合作建房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政府应当加强城乡合作建房管理减少社会资本投机行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权地位,平衡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与合建方宅基地使用权权能设置,才能使双方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湖南省G县城郊西水村第八村民小组的两次征地补偿费分配情况,本文发现,地权稳定性间接影响征地补偿费在村内的分配。在村内分配征地补偿费的过程中,集体成员权和土地承包收益权的冲突与协调,实际上是象征地权与契约地权对土地剩余产权竞相控制的过程。在稳定地权条件下,象征地权和契约地权相互制约,共同享有土地剩余产权收益;在不稳定地权条件下,不完全地权不断强化象征地权,弱化契约地权,形成象征地权掌控土地剩余产权、进而侵占和剥夺契约地权获得土地收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职工收入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职工家庭1997年、2004年和2008年3年收入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国有林区职工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变化明显,但林区收入仍然存在差距,贫困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而这些变化是由国有林区进行加工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建立起来新的劳动力要素市场等改革实践所导致的,这些改革也为国有林区职工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在国有林区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是确保林区改革成功,改善职工生活水平,使国有林区资源与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国家政策扶持的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是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最大障碍,农民增收难、"农民工闲置"、"民工荒"、征地矛盾突出等,已成为当前发展和稳定的最大瓶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是农村经济突围、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管理升级的大文章。要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权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按照"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把权利和责任放下去"的原则改进征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公私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目标,提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分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逻辑基础,包括:公平的逻辑基础——土地增值收益来源,以及效率的逻辑基础——明晰的产权制度;然后以现有土地产权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完成新型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的提炼。[结果]在现有产权制度框架下,提炼了一个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与模式框架,并借鉴现阶段各地区的改革实践经验,探讨了未来可实现的具体模式与改革方向,最后提出了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保障。[结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避了现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的诸多弊端,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就集体林产权安排、林农增收之间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西武宁县的问卷调研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承包到户对林农自愿经营有正向影响,林农自愿经营对收入增长也存在着正向影响,林权制度对林农收入增长有间接影响;林农自愿经营在林权制度与林农收入增长中起着明显的中介效应;政策的稳定性、林农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林农经营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因此,林权制度改革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林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他们的林业经营意愿,从而促进林农的收入增长,使林权制度改革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5及2016年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411户职工家庭的跟踪调查数据,运用绝对收入流动性指标、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实证分析了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对森林抚育的参与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对职工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高收入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作为政策目标受益群体的低收入职工家庭,其收入水平并未因森林抚育补贴政策的实行而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集体林产权内容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新界定产权是我国历次集体林产权改革的主题,其对集体林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现行集体林产权法律制度的缺陷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之一。文章从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出发,运用产权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从界定原则、所有权、用益物权三方面阐述我国集体林产权内容,以期为集体林产权制度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遂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遂昌县在基本完成集体林区林权主体改革的前提下,探索出林权抵押贷款3种创新模式,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出台扶持政策,培育生态产业,林农增收增效。在深化林改的同时,遂昌县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了生态林业建设,是南方集体林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成功模式。深化遂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需要解决贷款利率偏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产生背景、运行特征、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出路。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江苏苏南地区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个案分析,指出该合作社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在产权结构、股权设置及收益分配等方面具有某些典型的运行特征,但现实中合作社面临政社不分、股份集中度低、股权封闭性强、入股要素及其用途单一、收益分配制度尚待完善等诸多困境。研究结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出路在于政社分开,明晰产权,完善股权流动机制,健全激励和监督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加强立法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涉及的小作坊愈来愈多,但搬迁安置过程中由于对小作坊的经营性资产特性考虑不足,补偿方式单一,使得小作坊无法得到妥当安置,影响到小作坊业主的生计恢复。从土地资源稀缺和政府利益双重角度探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从土地集约利用和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小作坊的安置建议:强化政府协调职能,推行产权调换为主的多途径安置,促进小作坊自主发展与联营做强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小作坊的妥当安置,促进移民收入增长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