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趋势和公司设备资产管理日益增加的难度和需求,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方案。基于工作流的设计思想,集成固定资产、设备维护和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信息化系统的模块、结构和数据库,并通过在企业的应用验证了系统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吴蕾 《中外企业家》2012,(13):18-19
一、引言 在大多数集团企业中,资产管理部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财务部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账表、卡片、实物相一致,做到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卡实相符,如实反映资产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
实物资产是企业进行和维持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实物形态的重要经济资源。如果管理混乱,实物资产就有可能流失;如果该摊销的该报废的不及时处理,长期挂账,还会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导致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失误。要管理好企业的实物资产,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控制程序实施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采购控制、验收入库控制、出库核算控制、记录控制、清查盘点控制五个方面。一、采购控制:采购存货和固定资产要有计划。要根据本单位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由使用部门和单位提出申…  相似文献   

4.
以资产的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系统为手段,从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入手,以“全方位范畴”为管理范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物资产全寿命全过程管理控制体系.它除了包括固定资产外,还包括低值易耗品、电子信息产品、消耗性办公用品等全部自用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从而使企业实现以价值管理、实物管理、运行使用等各个部门数据共享的“一站式”资产信息管理,改变原有的信息孤岛现象,消除资产管理存在的重大隐患,实现统一管理,对全部资产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控与准确反映,为各级经营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资产数据.  相似文献   

5.
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账实不符。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记账,造成一定账与实相分离。一些资产形成后,如:接受捐赠或上级单位无偿拨人的固定资产,许多是上级与下级对口单位或部局之间,既没有发票,也不通过拨款,如果接受资产的单位不及时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就无法知晓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情况,就会出现账外资产,致使固定资产账面与固定资产的实物不相符。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数十年来没有改进,固定资产实物类中的"固定"与"非固定"界定模糊,固定的资产未能体现自身作用,跟不上高校建设发展需要,也给高校财务(国有资产)部门核算管理增加工作量。文章就对如何改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而实物资产管理活动也日趋成熟化、规范化、科学化,并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然而实物资产流失严重、使用效益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原因是在实物资产管理上各级管理人员重视不够、职责不清,同时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是其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实物资产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减少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盘活资金,是企业值得深思与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完善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策略以规避管理薄弱环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而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财政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十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管理手段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一、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指利用会计电算化,综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医院开始到资产退出整个生命周期,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综核算管理。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等问题;帮助医院了解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虚增的情况。可以为医院固定资  相似文献   

10.
在通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固定资产的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网络资产占固定资产的90%以上。本文结合通信行业中网络资产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网络资产目前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资产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有利于通信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ERP系统自2002年以来,己陆续在各(分)子公司上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由共同使用一个系统变为分别使用ERP系统中不同的模块(财务部门用AM,设备部门用PM)并实行不同的编码。但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信息需求的详细程度不同,导致财务部门的账与实物管理部门的物出现分离,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所谓资产贴换,是指通过实物资产或有价证券交换另一项资产(通常为固定资产),并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贴补价差的一种交易。我国目前以有价证券换取固定资产的情况较少见,故本文只讨论固定资产的实物贴换。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换人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一定完全相同,为保证交易的公平性,交换双方往往经过协商、谈判后,采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调整两者的差额,这部分款项称为补贴款。与换出资产一起支付的贴补款称为贴出款,随同换人资产一起收到的贴补款称为贴入款。为严格区分贴换与现金交易,有些国家还对贴补款的金额作出了具体的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物资产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电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策略.通过加强数据录入校验机制、完善系统数据保存时的逻辑校验功能、制定数据平台流转机制等策略,持续完善数据管理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和业财融合规范,开展电网实物资产投入产出分析和"资产墙"风险预测理论研究,提出资产管理"业...  相似文献   

14.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考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考察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来购买,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资产管理不够规范,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督。没有指定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根本就没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落实不够,使制度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数据中台、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解决资本密集型企业可视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提出可视化管理系统在企业解决固定资产价值与实物管理脱节问题方面具备的优势;从数据源头治理、系统平台搭建、应用场景挖掘三个环节出发,提出可视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构建路径;分别从部门协同、数据中台建立以及资产管理人员微应用设计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可视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在资本密集型企业集团资产管理领域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天臻 《会计之友》2007,(9Z):34-34
文章针对电信运营企业实物资产的特点,分析了电信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财务成本.  相似文献   

17.
ABM系统即“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但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固定资产条形码系统、以实物管理为特点,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实物与财务账目不符的情况,解决了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实物管理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流和实物流的统一,由于ABM系统在固定资产管中应用不广泛。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下面就ABM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现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光 《铁道财会》2004,(Z1):23-25
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资产管理中的顽症,而在众多不良资产中,固定资产占有绝大比重,可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2003年末的财产清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固定资产是铁路进行运输生产的重要的劳动资料,它具有价值高、期限长、种类多、占资产比重较大的特点,是国家重要的物质财  相似文献   

19.
程显平 《铁道财会》2004,(Z8):89-91
铁路作为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拥有高达七千亿的资产,这些资产大部分属于各个铁路局,铁路局和下属分局作为两级法人,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由于无偿调拨固定资产、更改资金调拨以及新建固定资产交接等诸多原因,经常产生内部资产产权的变化,金额也比较巨大,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办法的原因,造成了实收资本的频繁变化,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  相似文献   

20.
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等其竺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簟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