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朝鲜族民族村寨红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获取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当地村民关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村民总体上对于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持积极的态度,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感知。红旗村的朝鲜族民俗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村民更倾向于正面感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研判移民安置主体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是明辨生态移民实施绩效和遗产旅游地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 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期望理论,选取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实证对象,构建出囊括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居民期望、旅游影响感知、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等潜变量的非递归模型,以厘清移民安置区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内在关系。 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1)安置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相互影响。2)旅游感知对遗产旅游地安置社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3)居民期望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呈现正反馈。4)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对旅游成本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培养遗产旅游地安置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进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提升搬迁群体利益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赞同也坚持产权是论证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必要性的一个富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视觉,为进一步提高产权理论对社区参与必要性的阐释力,引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民族村寨中民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在化于居民"活化"载体上,植根于居民的思想态度和言行举止中,其产权天然属于当地居民个人,是典型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是其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区旅游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发展,其发展模式、效率、效益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引导、规范与持续推进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发展,构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层、社区利益系统层和旅游发展潜力层的民族村寨社区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具有普适意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参照,提炼出能够反映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定提供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商业化感知研究视角,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商业化感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村寨开发中要把其原真性放在首位,要突出其体验性。在数据整理出的五个公因子基础上划分三个族群,得出综合评价模型,希望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以后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环境感知法,从自然、经济、社会、旅游四个方面对柿林古村的男女性的感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男女性在自然环境感知上没有明显差异;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正面感知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3.男女性在社会环境的感知上并无明显差异;4.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正面感知游客行为和旅游开发。男女第三性征差异及由此带来的参与程度的不一致影响了男女在经济和旅游环境的感知.但从总体上而言,旅游对古村落目前的影响不大,村民对旅游开发仍旧持支持态度.最后,针对不同的性别人群提出了今后引导的相关建议.旅游规模扩大带来的家庭收入结构变化对古村落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影响将是后续研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藏族聚居区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随着年龄增加表现出感知强度的逐渐减弱且偏于反对;(2)藏族居民较汉族及其他民族居民对当地藏族社会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改变更加担忧;(3)随着学历的增加,居民感知逐渐变强,和正面影响相比。负面影响更能让高学历居民认识到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4)本地居住越久的居民对于旅游社会文化正负面影响感知越深,且都怀有赞同的倾向;(5)非旅游部门居民对于正负面影响感知要高于旅游或相关旅游部门,(6)随着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升高,居民感知到旅游社会文化的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桂林龙胜平安寨为案例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推-拉"理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旅游者到平安寨出游的旅游动机的潜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到民族村寨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力因素为"探索与发现"、"放松与提升"和"回忆与守望"等旅游需求;主要拉力因素为"乡村人文景观"、"乡村自然与生活"和"乡村历史文化"等旅游吸引力。最后提出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景观,展现真实民族村寨;提升乡村休闲度假设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促进城市居民出游等建议,希望能够见微知著为其他地区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