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能够产生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2020年制造业联合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创新质量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产学研合作对创新人才、创新资本集聚效应提升作用更显著;高技术行业对于创新人才集聚效应较强,对创新资本集聚效应的影响低于非高技术行业。研究结论对制造业等实体企业如何开展高质量创新活动及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娟  贾冀南 《价值工程》2020,39(3):24-25
在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中,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成为其核心动力。本文结合共享经济的背景,提出了以人才共享的方式创新雄安新区人才集聚机制的论题,以期达到实现雄安新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目的。本文首先对从雄安新区人才集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着重分析了雄安新区实施人才共享机制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最后对如何在雄安新区实施人才共享机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问题所在和机制创新,指出了该地区人才发展亟需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创新人才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才资源高地,是指能培养一流人才,能用好各类人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能集聚人才,又能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机制和改善环境,是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要从制度改革、政策调整、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入手,突出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的创新,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5.
寸守栋 《企业经济》2021,40(1):128-134
我国区域间国际人才流动性弱、知识交流频率低和人才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亟待改善。本研究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理论创新性构建基于大科研平台计划的国际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研究理论框架,并在借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国际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创新机制包括:构建大科研平台计划关键载体;推动旨在保障国际人才人力资本所有权和自由交易权的《政府间人事合作法》立法;出资成立《人才发展共同基金》,推动国际人才自由流动市场化改革;以产业集聚带动国际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该研究结论为全球化背景下加速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创新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珠海集聚高层次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长效激励、协同创新、企业引领、供需匹配等方面分析破解这些问题的思路,探讨珠海市如何优化服务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评价奖励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引才方式、探索共享机制,谋划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和粤澳深度合作发展的新形势下开辟出珠海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集聚与城市适宜性密切相关.在梳理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概念内涵基础上,剖析了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机理,并从自然、经济、社会、休闲等方面综述了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分析了芝加哥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典型案例;从前瞻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开拓新技术、引领新产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不断集聚高层次人才,才能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情况,透析领军人才政策作用,为兄弟城市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建议苏州市要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王育新  刘宇宁 《企业导报》2011,(20):180-181
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人才是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旨在就高新区人才集聚、人才结构优化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一些分析,以期对常州市高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广西的强区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建设壮美广西,既要靠创新赋能,更要靠人才支撑。要以有力有效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全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聚焦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政策为牵引,全力打造青年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勤耕厚积,营造适宜培育人才的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着力打造“1+2+N”人才发展示范区;深化“放管服”,全方位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聚焦“高精尖缺特”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坚定不移扩大人才开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人才集聚     
毛凯梅 《中外企业家》2012,(13):138-139
人才集聚是解释集聚、开发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19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集聚的研究单元从点转向了面,在不同人才集聚地的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此,以人才集聚为主题,从机制、载体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才集聚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深入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促进人才集聚能力的开发和人才集聚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才环境与人才成长预期对集聚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才发展区域环境、组织环境、人才成长预期三个维度,文章构建了区域人才集聚意愿形成模型,并实证检验人才集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层面环境因素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人才发展区域环境中的经济和生活环境、组织环境中的组织氛围,以及人才成长预期都与人才集聚意愿的形成正相关;人才成长预期在区域环境、组织环境影响人才集聚意愿过程中都具有中介效应.最后,基于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及本文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评价人才集聚效应是正确选择人才开发战略的前提,人才集聚效应是多个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综合函数。文章从集聚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成长、虚拟人才、人才使用、人才创新、人才联动、人才吸引力、人才满意度十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人才集聚效应的指标体系,对各产业集聚区的人才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根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带来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并获得相应效益。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在产业集群的集聚对于提高集群创新和集体学习能力、提升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层次人才是当今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源。曹妃甸新区如想形成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必须发挥其独特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功能,从而实现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江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链条式"科技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但仍存在持续培育机制不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内部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和金融等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从优化企业孵育生态环境、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资源集聚配置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下,创新型人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探讨创新型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中国200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各省域创新型人才集中程度与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考察期内,创新型人才集聚会显著扩大区域经济差距,该结论在更换变量测度及使用工具变量回归后仍然稳健。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人才集聚通过推动集聚地区产学研合作与高质量创新进而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第三,创新型人才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上述结论为改善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合理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才集聚具有规模效应,能够有力促进企业乃至区域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力推进,如何提高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集聚能力成为全社会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福建省一、二、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为例,从人才结构和人才管理机制两方面着手分析其人才集聚现状,最后针对人才成长机制这一企业人才管理的薄弱环节,探索提高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因此,集聚和用好各类人力资源、打造上海人才"新高地"势在必行.企业是创新转型的实践主体之一,尤其占上海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中,国有中小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中小企业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不如其它经济成分中小企业,但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较长,积淀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和扎实的转型基础.一旦激活了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彰显优势,充分发挥全市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绍兴市坚持人才、科技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构筑长三角地区区域人才集聚地,不断加大对各类紧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9月25日至29日,绍兴举办了2009绍兴人才·科技·创新周活动。这是一次各路英才集聚、共谋绍兴发展的盛会,也是一次加强人才科技合作交流、推动引才引智、创新发展的盛会。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表示,绍兴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周活动,旨在积极吸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