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宇 《中国市场》2009,(50):46-47
<正>华谊兄弟已经开创了国内影视娱乐公司上市的先河,只要它这第一个螃蟹吃得够火,后来的效仿者自然不会少。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意味着内地首个影视股诞生。不仅明星登上了资本大舞台,他们的财富神话也将又一次实现几何级跳跃增长,而更多的华谊兄弟们也在翘首盯着这  相似文献   

2.
《三联竞争力》2008,(11):19-19
挟资本之力,华谊兄弟越来越像秦王统六合,在影视圈卷起一股并购风潮,颇有影视娱乐业称王的架势。自2008年9月18日并购老牌影视公司金泽太和后,相隔不到一周,9月22日,华谊兄弟又吞下知名经纪公司中乾龙德,成为近年来内地娱乐经纪行业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相似文献   

3.
影视个人品牌一哥葛优"抛弃"华谊兄弟,签约英皇集团,对于华谊兄弟的品牌号召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前,华谊兄弟的上市招股说明书,就曾提到"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葛优则无疑是冯小刚团队的左膀右臂。  相似文献   

4.
朱健 《浙商》2010,(16):94-95
资本杠杆对影视行业的撬动已日见微澜。“兄弟档”华谊兄弟和“夫妻店”华策影视,谁将在创业板的对阵中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5.
《商业文化》2006,(10):10-10
从《天下无贼》开始走大片路线的华谊兄弟决定将大片坚持到底。该集团总裁王中军在十二周年庆典时仍然表示,华谊今后每年将在影视方面投资5—6亿元人民币;今年华谊的大片有冯小刚拍摄的《夜宴》.明年将投资拍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和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  相似文献   

6.
张喻澍 《市场周刊》2020,(16):0121-0121
影视娱乐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相较于美国好莱坞“五大”成熟的影视娱乐商业模式,中国的影视企业仍然处在探索盈利模式的发展阶段。华谊兄弟作为“中国电影电视第一股”,近年来盈利受阻。文章拟对比华谊兄弟和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好莱坞“一线”娱乐公司,探讨华谊兄弟未来的盈利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华谊兄弟作为案例研究影视企业品牌经营战略,从华谊兄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中,探索华谊兄弟在品牌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并为其提供未来影视品牌发展的建议,也为中国影视企业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华谊兄弟是枚重要的棋子,但不一定是王氏兄弟娱乐帝国中的全部。史实证明,说大话是商业里的家常便饭。话语人:王中军,华谊兄弟实际控制人话语时间:2013年5月初话语:我们两个人短期内不会卖股票。后续:5月24日,抛售华谊兄弟457万股,套现1.41亿元。后又于8月16日、8月20日先后减持华谊兄弟共计套现4亿元。  相似文献   

9.
姚芳沁 《中国市场》2012,(21):64-65
<正>华谊兄弟最近有点诸事不顺的样子。2012年,它决定进一步摆脱"明星"的影响,开更多的电影院。这是最近几年来,华谊兄弟第一次没有推出冯小刚——中国第一个拍"贺岁片"的导演——的"贺岁片"。但冯小刚也没闲着,赶工期之余还上微博诉苦,疑惑自己是否已无法再爱电影。这一下,华谊兄弟股价又出现了波动。对于  相似文献   

10.
互动     
正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手游抑或目前看来发展缓慢的实景娱乐,都在王中军的棋盘中。华谊的棋盘从《私人订制》到马年春晚,大家对华谊的吐槽从2013年持续到2014年,也算是跨越了"1314"。吐槽归吐槽,华谊兄弟无疑还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赢得了眼球也在过去一年赚得盆满钵满。从电视剧开始到收购手游公司以及进军地产,早期以电影起家的华谊,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掌舵者王中军也成了大家眼中的"讲故事大王"。  相似文献   

11.
《市场周刊》2014,(7):62-65
5年前的一张照片。或许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经典一幕——著名导演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肩并肩站在一起,面对着显示屏上节节高升的股价,笑得合不拢嘴。那是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上市第一天,“明星股东”冯小刚身价超过两亿。  相似文献   

12.
尚文捷 《中国品牌》2013,(10):40-41
收购银汉科技向游戏领域进军,是华谊兄弟今年的一个大手笔。自2009年上市以来,华谊兄弟一直被外界诟病:一是过度依赖一两个大导演和大演员,二是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为克服这种窘境,过去几年华谊开始执行“覆盖电影、电视剧、音乐及衍生全产业链”的多元化战略:以内容制作为核心,向电视剧、艺人经纪、到音乐、游戏、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衍生品延伸,意在打造娱乐帝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传媒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对于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庞大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我国一批实力雄厚的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如雨后春笋,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文中简称"华谊兄弟")无疑是它们中的佼佼者。本文将对华谊兄弟2011—2013年度财务报告进行深入剖析,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华谊兄弟的营运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华谊的棋盘     
从《私人订制》到马年春晚,大家对华谊的吐槽从2013年持续到2014年,也算是跨越了“1314”。吐槽归吐槽,华谊兄弟无疑还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赢得了眼球也在过去一年赚得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15.
《市场观察广告主》2011,(10):100-100
看点一:国内欢喜,国外愁 与整体市场下滑相反。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华谊兄弟、乐视网、华策影视三家影视公司的股价无一例外全部逆市上扬,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三联竞争力》2010,(8):79-79
继收购华谊音乐之后,华谊兄弟又有大动作:投资1.49亿元参股北京掌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掌趣科技),完善其产业链布局。  相似文献   

17.
续浩 《中国工商》2002,(4):104-105
将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称为当今国内影视界的一匹黑马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近两年来,该公司投资拍摄的《不见不散》,《太腕》等影片在国内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日前,记者走访了该公司执行副总裁王中磊。  相似文献   

18.
影视     
2013年,影视行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并购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并购金额超过1亿元的其有7起,涉及5家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乐视网和中视传媒。其中华谊兄弟并购最多.共有3例,包括收购银汉科技50.88%股权、浙江常升影视70%股权和江苏耀莱20%股权,分别耗资6.72亿、2.52亿和2.10亿,合计11.34亿元。对于这一年中如此多的并购事件,业界亦有不少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易武 《商界》2008,(5):132-134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超级大腕,多轮私募股权融资对华谊兄弟居功至伟。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断出让股权获得融资的同时,王氏兄弟的股权比例居然持续提高。个中奥妙,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刘美楠 《新财富》2014,(11):108-112
影视大佬冯小刚,大银幕上洞悉人性深处,初入资本圈却略显青涩。匆匆套现华谊股票的冯导错过2013年的翻倍行情,少赚近3亿元。而这几乎抵得上其多年来执导12部影片的票房分成。2014年,冯小刚电影公社开街,更曲线参与松辽汽车定增,冯导的财技似乎重上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