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宁 《时代经贸》2010,(1):9-9
在首届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最怕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滞胀,经济停止、失业增加,又有通货膨胀。” 他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率降低到6%就会产生滞胀。因为降到6%,失业就会大量出现,这就是“中国特色”。因此,目前不仅要防止通货膨胀,更应该防止的是失业问题解决不好,发生滞胀。就业在中国始终是重要的问题,如果就业解决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受到阻碍。而要解决就业问题,则应当深化改革体制。  相似文献   

2.
《商周刊》2011,(15):18-18
7月13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在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或者“滞胀”的一片议论声中,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论“生长型”特种滞胀胡健,杜辉滞胀,曾一度是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头号经济难题。为此.人们普遍认为,滞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有产物。笔者认为,滞胀,作为一种工业时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疾病,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形式有所不...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通胀压力持续,经济增长放缓,面临“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风险。究其根源,在于出口下滑与产能过剩、产权和分配制度的缺陷、人口红利消失、流动性过剩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既要防止通胀问题,又要避免因政策过分紧缩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下滑,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周阳 《经济》2005,(1):64-66
在宏观调控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同时美元义无反顾的贬值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继续走高。我们并不能就此说中国发生了滞胀,但是我们可以说,中国存在发生滞胀的危险,这是坚守人民币汇率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观点     
《经济导刊》2010,(1):9-9
经济滞胀更可怕 中国最怕的不是通胀,而是滞胀。要防止就业解决不好而导致滞胀发生。就业问题难解决,扩内需、经济改革等关键问题就无法进行下去。中国经济增速如果仅为6%,那么就业难问题就会大幅出现,而且失业问题会因为失业的发生而加剧。  相似文献   

7.
陈华 《经济世界》2003,(3):85-86
2002年,冬天出奇的冷。美国经济也降到了“冰点”,消费市场不畅。投资增长乏力,出口低位徘徊,实体经济滞胀,股市暴跌,假账丑闻引发信誉危机,财政赤字恶化,公司破产成风。一句话,过去的一年是令人失望的一年,中国经济“逆市上行”,着实难得。但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的问题和风险。对风险。事后化解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借鉴他国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确保我国经济常胜不衰,不失为上上策。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2013,(11):30-34
信奉货币主义的撒切尔夫人为了扭转经济“滞胀”的局面,在制订经济政策时,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首要目标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许多相对“小众”的经济学分支。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领域当中,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也促进了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以解释、解决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使命。回顾百年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思想分野:1929年“大萧条”是第一次分野,1970年代的“大滞胀”是第二次分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第三次分野。诺贝尔经济学奖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应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及学术规范进步或催生出属于中国的诺奖。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11,(7):8-8
国家统计局将于7月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在此之前,围绕居民消费价格(CPI)居高不下和日渐明显的经济放缓迹象,一些专家在中国经济下半年以及全年走势上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如果持续政策性紧缩,出现"滞胀"的风险将逐渐加大,也有人分析中国经济"硬着陆"和"滞胀"的看法都言过其实,但如何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正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知识经济和生物经济?它们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是什么关系?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吗?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属于同等范畴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任何经济时代都有其生命周期,生物经济的孕育、成长。成熟与衰退的标志怎样划分?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一陈述,供参考。 知识经济的内涵 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机会增多,彻底战胜了传统经济学“滞胀”规律的挑战,被誉为“新经济”(New Econo-my)。新经济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2.
周阳 《经济》2005,(Z1)
在宏观调控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同时美元义无反顾的贬值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继续走高。我们并不能就此说中国发生了滞胀,但是我们可以说,中国存在发生滞胀的危险,这是坚守人民币汇率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尹碧波 《财经科学》2007,(11):55-62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并存,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失衡的新局面.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典型滞胀理论来解释说明,因此,构建一种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分析视角和方法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基于纯货币经济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归纳为一种含有非典型滞胀特征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 自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现象以来,各种试图解释和医治这一痼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纷纷出笼。这些理论和政策大都是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角度观察问题,而美国1984年出版的《分享经济》一书则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分析思路。作者马丁·L·威茨曼从微观的企业行为,从企业中劳动报酬的分配制度入手来解释和分析滞胀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分享制度”和“分享经济”。一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对滞胀原因的认识;根除滞胀的理论;政策的具体实施。 1.滞胀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近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治理经济环境,而治理环境的核心,则是治理通货膨胀。货币不稳定,经济难以稳定,改革也难以深化。然而,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单纯依靠全面的总量紧缩,必须同时注意调节结构。否则。通货膨胀将转入慢性的经济滞胀,环境会更加恶化。结构失调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如果不顾结构问题,以严格的总量紧缩进行硬着陆,就可能导致生产萎缩,供给下降,经济出现滞胀。要治理通货膨胀,防止经济滞胀,彻底摆脱膨胀——紧缩——萎缩——扩张——失控——膨胀的周期性循环,就必须以总量紧缩,促进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产业、产品、企业及就业等结构)能否优化,是紧缩政策能否成功、经济环境能否改善的关键。尽管难度较大,需时较长,但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面对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和供给冲击,滞胀的风险逐渐增大。合理确定滞胀的量化指标,对于认清经济形势,正确评估滞胀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当经济增长率低于7%、通货膨胀率高于7%、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7%时,我们就可以认定我国经济陷入了滞胀。  相似文献   

17.
“共享经济” 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的叙述修辞。本文认为,西方“共享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后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新“滞胀” (停滞与资产价格膨胀)崩溃后所面临的积累危机,转向从受众无酬劳动、家庭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中提取剩余价值;利用数字化的零工劳动重塑雇佣劳动关系,解决在开放分散劳动场所下的劳动组织与监督问题,创造更为弹性和不稳定的劳动后备军;以数字创新扰动者的角色,挤压和取代有管制行业和企业,削弱政府管制,强化新自由主义。因此, “共享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或终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伟东 《经济论坛》2005,(15):19-22
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中国的这三驾区域经济合作的“马车”日益显示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作用,也表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包括粤、桂、琼、滇、贵、川、湘、赣、闽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又称为“大华南地区”或“南中国”经济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快车奋力穿越重重艰险,一路平稳前行: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4%,增速领跑全球;7月份CPI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外电评价:"在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局的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分’表现就像北京奥运会一样出色!"[1]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奥运激情尽情燃烧、中国健儿佳绩频传的欢庆气氛中,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人们也普遍担忧奥运之年中国的经济表现.中国经济能否逆行于世界经济衰退而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高速增长势头?"后奥运"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后劲十足?中国会不会陷入"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陷阱"?政府能否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