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农业垦殖论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明清时期,人口急剧膨胀所形成的巨大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促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由于此前的宜农土地垦殖已趋向基本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省际山区、江湖河海滩涂、沿边僻远地区等。与此相应,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重要条件。垦殖扩张所及的不少地区,都以玉米和红薯为主要种植作物。受上述诸因素影响,明清时期农业垦殖过程中体现出盲目性、强争性、粗放性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局部专业化生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垦殖效益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至今不可忽视。从社会经济方面言之,明清农业垦殖的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扩大、粮食生产量增加——从而对养活膨胀的人口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调和了地区间的开发不平衡状况以及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等方面。除此之外,垦殖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诸如对森林资源及其它植被的过度浪费和破坏;必然引起的水土流失,致使“山形骨立”,江湖淤垫;众多山区林产品趋向枯竭;动植物资源品种急剧减少以及对气候调节功能的削弱、自然灾害的增多加剧等;过度的垦殖,盲目的农侵牧、牧改农引起的大面积土地沙化;还有因围垦而导致的河湖水面积急剧萎缩,由此造成的调蓄功能的破坏和灌溉效益的丧失以及对航运、水产以至于气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区围垦过度与山区毁林垦殖的紧密联系不可忽视,二者不可孤立看待。治水治山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泸县、荣县、内江、仁寿、井研、犍为等六个县属于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土地垦殖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大,保证灌溉面积少,一季冬水田多,种植业的基础比较脆弱,但温光资源丰富,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这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如何发挥种植业的基础作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省社科院农经所、省区划办公室、省科协学会部于9月18日至20日在剑阁县联合召开了“四川省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省理论和实际工作者70多人,提交论文40篇。现将讨论会的几个主要议题纪要如下: 1.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调整的实质。会议认为,我省山区总的特点是面积大、人口多、经济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而单一,基本上仍是种植业加畜牧业,林业,工副业发展较差。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格局,就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传统农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该文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结构演化迟缓,产业结构趋同;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缺损,资源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分析,提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调理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策。从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核心。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支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新疆现实,运用VAR模型定量测评了新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率,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而发展特色经济则是山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一、山区的自身特点决定其调产要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十五”计划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分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在产业结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及突破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西部石漠化与土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的贵州省西部,石漠化较严重。大多数石漠发生在正向岩溶地貌和落水洞、漏斗、峡谷陡坡上;在不易形成石漠的岩溶洼地、溶盆中,由于不合理工业取土诱发石漠化。岩溶石山上树木遭受毁灭以及陡坡地带盲目垦殖,加速了石漠化。在贵州容易形成石漠的自然背景下,违背自然的人文活动加剧石漠化发生和发展,导致山区土地资源逐渐枯竭。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涪陵地委,行署根据山区的自然地理特点,选择了37个区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重点,以此带动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是山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条捷径,效果是显著的。如果说整个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山区脱贫致富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的话,那么,重点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瞩目地显示了出来。第一,重点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值和税利都成倍乃至数倍增长,在乡镇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促进和带动了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三,加快了重点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第四,给国家、集体和农民带来了较大的实惠。实践已经充  相似文献   

10.
一、林业概况黔西北地区包括金沙、黔西、毕节、大方、纳雍、水城、赫章、织金、威宁等九县,面积3.1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96.47万人,人均口粮400斤。本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密度较大,垦殖程度较高,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该地区林业用地面积1,684.6万亩,约占总面积的40%,森林覆被率近6%,立木总  相似文献   

11.
不发达地区由于传统而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人们的封闭意识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有别。但存在几个相同的基本问题。一、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差距的物态表现。不发达地区一般是山区,边远地区及老区,这些地区由于封闭的经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意识不浓,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结构单一,农业占  相似文献   

12.
农业开发是西部地区脱贫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脱贫致国战略意义,指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3个特点和交通不便、财政靠国家补贴等4项不利因素,提出重点安排一批骨干项目,实行对外开放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等6项脱贫致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改革开放五个方面。而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物种条件,以及不同的发展基础,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注重五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发挥西部地区优势,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要注重与市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离不开市场…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是我国贯彻以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省区的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些地区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50%强。民营经济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西部农村经济抹上了亮色。当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小城镇建设正在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矛盾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金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山区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关键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农业生产,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市场机制作用配置山区资源。本文结合国家山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实际,就山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问题谈些具体看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农村形成了具有一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我国围绕资源型地区转型常抓不懈,但资源型地区生态治理滞后,区域间发展失衡,区域内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长短腿”现象严重,未形成和谐的区域经济体系,产业调整和空间格局优化始终是“两张皮”,导致生态空间恶化、生产空间拥挤、生活空间狭窄。而西部资源型地区由于资源种类繁多、品质各异,但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端,是中国资源型地区中资源开发利用最为复杂的地区。支持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补齐民生发展短板,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构建尊重自然、发展绿色的生态体系,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基于包容性增长视域的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空间重构及协同发展研究》一书,在此背景下,以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资源型地区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新思路,总结了我国西部资源型地区转型历程的经验、教训,并基...  相似文献   

17.
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3,12(2):35-47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垦殖的扩张,长江中游丘陵山区的陂塘类小型灌溉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科枝条件限内)。各地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又表现出规模小、存废交替无常等共同特点。这个时期所创建的灌溉设施中,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垦殖盲目扩张,垦殖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垦殖过度给水利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水利难以保证农业垦殖的维持与发展。山区农民“以水为命”,“惜水如血”,在灌溉水利的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妥善处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灌溉与多种经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至今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章艳秋 《农村经济》2022,(7):136-144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  相似文献   

19.
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并具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城乡差距、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等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70%,全国重点扶贫的592个县,有496个县在山区。我省情况同全国一样,在74个县(市、区)中,有44个县(市、区)在山区,全国和全省重点扶贫的县都在山区。山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对我省农村经济济乃至全省国民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省东部和西部山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平原地区,有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山区县(市、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明确指出:“全国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重点、难点在山区”。“山区经济优势在山,希望在林;林业兴,则百业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