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讨论了市场经济、法治与宪政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对宪政的客观要求,并说明宪政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宪政首先产生于西欧而非中国,这绝非偶然。本文在阐述宪政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素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宪政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素进行比较,得出近代宪政之所以率先在西欧产生,其原因在于西欧具有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基础要素并且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了这一结论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以推进我国宪政的良性演进。  相似文献   

3.
针对宪政国家的理想目标,阐述了宪政和人权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宪政与人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宪法为例,同时通过对各国不同国情的分析,论述了宪政对人权的保障,是通过对人权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宪政与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蕴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人们容易忽视社会失范与宪法、宪政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宪法的制定和宪政的发展往往与社会失范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作用也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区分。社会失范在人类社会中大量存在,重视它将有助于宪法的完善和宪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项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宪政、宪政文化与政治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宪政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宪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西方宪政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 ,实现宪政的根基是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 ,而有一部较为完善的客观地反映市民社会要求的宪法仅是实现宪政的法律保证。文章通过对西方社会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市民社会与宪法的互动关系 ,从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反思中国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并对当代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管理要树立现代宪政理念,建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宪政治理平台,构建宪法监督和保障的体制、机制。因此,要科学界定行政和社会组织的权责范围;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法律实施的程序机制,增强社会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监督、问责以及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法律体系,进而达到善治,实现社会和谐,走向更高、更新、更好层次的宪政。  相似文献   

12.
第四次修宪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规范建构上,更表征着我国修宪理念的成熟和理性化。以人为本的修宪理念直接于宪法的人权保障价值相契合;交互正义的修宪理念则是保障我国宪法秩序的理性选择;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相统一的修宪理念保证了宪法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是基于正当性原因对纳税人私有财产权的“剥夺”,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力“让渡”,公共财政收支要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体现为宪政价值的内化,以及宪法对纳税人监督权的确认和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国宪政保障是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现行宪法已经从法治环境、权力约束与监督、纳税人权利保护等方面为公共财政监督制度提供了充实的保障,但囿于理念与运行机制的脱节,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完政保障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应巩固公共财政宪政价值,分层次完善宪法保障公共财政监督的内容,多元化公共财政监督宪法保障的方式,不断强化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4.
宪政制度下的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数量的财产而使国家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这是税收的宪政本质。宪法是税收法律之潭,依法治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税收立法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要素。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构架已经成为决定我国未来税收立法方向的根本性因素。本文从宪政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税收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范税收立法行为、完善税收立法体系、提高税收立法民主化水平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立法的系列建议,期望促使我国税收立法民主化、法制化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堆度。  相似文献   

15.
从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与阶级性、人权主体的个体性与集体性角度分析,《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我国宪法在人权主体问题上的宪政理念存有差异。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个体性是《公约》主流的人权宪政理念,我国宪法与宪政实践在强调人权主体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同时,对人权阶级性和集体性的强调可以为《公约》的这一主流的人权理念所包容与协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可以对个人自由权利与集体权利以及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目标加以协调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文本宪法而无实在宪政”,“有形式法制而无实质法治”,原因何在?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转型进入深刻而全面的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宪政理念的发展等均提出了构建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只有坚持马克思人本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创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保障新模式——"宪政社会保障"模式,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我国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马克思"跨越论"意义上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政治制度。宪政是对政治权力的限制与制约,从而防止少数专权与多数暴政。然而如果对当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近代政治社会发展史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宪政亦具有提高政府效能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以来,中国财政转型经历了帝国财政崩溃、全能财政试验与宪政财政建设三次大变迁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帝国财政制度走向瓦解,民国时期试图进行变革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进行了全能财政的试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宪政化改革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滤去帝国财政的毒素,通过完善宪政财政程序以推进财政公共化,提高财政制度的长期效率。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财政权如果得不到规制,必将遭到滥用。宪政是财政权规制的根本手段,对财政权的规制是宪政的精神所在。我国宪政的缺失导致政府财政权力的滥用,必须进行财政立宪,但该进程受到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