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陈赟  戴洁 《北方经济》2007,(14):3-4
近年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现需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黎 《中国集体经济》2007,26(8):176-178
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使我国公民缺少自治、参与意识,公民社会弱小.而非营利组织作为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核心结构要素,在公民社会发育及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一定的规模和独立程度标志着公民社会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使我国公民缺少自治、参与意识,公民社会弱小。而非营利组织作为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核心结构要素,在公民社会发育及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一定的规模和独立程度标志着公民社会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的崛起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念孕生并演进于西方社会,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理性结构出现在社会理论中。综观西方学术界的“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大的分离:1.公民社会同野蛮社会的分离;2.公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3.公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当代西方社会正试图完成这一过程。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层之间的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和频繁,而其间主要的行为主体——公民和政府的理性交流和博弈,是实现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公民社会能消解民主的政治压力。其次,公民社会孕育民主的政治文化。第三,公民社会构建民主的外围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社会之地位与发展态势,提出了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要培育公民意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发展市场经济,寻求国家社会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因素。充分发挥与政府、企业并列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的稳定器作用,对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组织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营利组织,存在着资金短缺,来源不合理;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监管缺位;对自身社会责任有一定了解,但存在认知局限;对履行社会责任态度积极,但存在功利性;以及过于强调外部制约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制约而忽视内部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的现状。这些发展状况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不能很好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制约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寻找相关途径加以解决,使非营利组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要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政府也无力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当前,我们要树立社会公共管理理念,坚持政府有所不为、社会组织有所作为的方针。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贵宏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10-114
考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揭示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晚清中国出现了市民社会的雏形.民国时期市民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前,市民社会陷入衰落和沉寂。改革开放之后,市民社会得以兴起和发展。目前,中国市民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正向完整的市民社会迈进。未来中国市民社会是由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私人组织和市民社会组织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构成的,而非政府组织是其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闫磊 《理论观察》2006,(1):23-24
政府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选择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以往政策在价值上的效率取向,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资源过度使用、贫富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价值取向。而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人本性、平衡性,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治性和非营利性等,而且由于形成与发展特殊环境,折射出不同于一般公民社会的双重品性,从发生学视角进行审视,其双重品性主要彰显为:产生过程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并存;发育动因的内生性与外引性并存;未来趋势的光明性与曲折性并存。中国公民社会在调节经济运行、规制政府权力、重建社会资本、联结"私域"与"公域"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公平正义的社会要达到的标准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实现。因此,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在协调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中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杨文革 《理论观察》2005,3(6):20-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越须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灵魂”。要深刻领会社会公平理念的内涵及提出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只有社会公平理念得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易凤兰 《乡镇经济》2011,2(3):76-82,87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而言的一种治国方略,中国在20世纪末(党的十五大)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1世纪初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目标。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的内在根据就在于二者在价值上的契合。文章详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行政法治在民主的价值、自由的价值、平等的价值、公正的价值和秩序的价值等价值上的价值契合。  相似文献   

17.
曲海滨 《乡镇经济》2008,24(1):15-18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以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民主方式来实践农村社会的和谐,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协调农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良 《理论观察》2005,(5):44-46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并在此基础上赋予社会更多的自主性.这必将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发生深刻的变迁,以政治参与的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与共治等为显著特点的参与型、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显露雏形并将随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而走向成熟,从而为实现良好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它确立了在现时代要以和谐促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注重互利双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之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建风 《乡镇经济》2009,25(9):68-71
当前我国正注重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对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进行了评述,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存的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