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走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规划还要求健全协调互动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根据各个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编入了“主体功能区”的内容,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实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功能的类型划分。开启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分级分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学术)》2011,(13):46-4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举行发布会,《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规定了相应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眭、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首要前提是科学确定划分依据。目前,学术界对如何确定划分依据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尚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冯伟林 《商业时代》2015,(11):27-28
主体功能区规划旨在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但面对缩小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差距、保障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自觉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等难点,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不能自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关系不协调和空间结构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财政、投资与产业、土地、人口和政绩考核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及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体功能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个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促进四类功能区协调发展;体现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补偿为保护生态资源而产生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并对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而主体功能区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保证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调控政策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局部消失或退化将对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荒漠化扩展、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等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要对我国不同类型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任务,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相似文献   

10.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西南部诸多地区划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在这些地区实现战略转型的目标,政府与民众是两个同样重要的行为主体,全民性的生态环境文化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藏族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生态环保价值观,指出应对其发掘利用,以对推动西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2010年底,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深刻认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桂西资源富集区尤其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规划与区域经济的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栋生 《市场论坛》2006,(12):23-25,12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首次在国家规划文件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区域互动机制的构建。文章从四大广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支持区域及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区际互动机制构建等层面对规划《纲要》中我国四大广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进行了解读,并指出,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落实,空间布局规制、区域政策和区际互动机制的日趋健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主体功能区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口分布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任务,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①.  相似文献   

16.
刘富朝 《消费导刊》2009,(19):95-96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因素来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通过对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的界定分析及对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协调进行分别论述,明确限制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和研究限制开发区未来协调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和要求,绩效考核作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限制开发区下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种与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要求较为符合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思路,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价地方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过程中的绩效.  相似文献   

18.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我国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很大."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06,(5):106-1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纲要》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六个必须”的原则,其中之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六个立足”的发展政策导向,其中之五是“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