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会计准则对商誉的性质、外购商誉以及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不足,应予以改进:根据商誉的无形性和不可分割性,对外购和自购商誉都不予以确认;对购并时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分别作为递延资产和递延收益处理;而商誉的价值体现,则通过中介机构定期评估并对外披露来实现。并通过此种对商誉会计理论的“破”与“立”来弥补现行商誉会计理论的缺陷及在实际操作处理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讲,负商誉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被并购企业可以辨认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大于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那么,被并企业就会将净资产逐项出售,而不会再像存在正商誉那样将净资产一揽子出售.但负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确实存在,本文围绕负商誉的性质、确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负商誉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传统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一)对商誉定义的反思人们对商誉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商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基索和卫根特提出的观点。他们在其合著的《中级会计》一书中,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一是它代表并购企业获取净资产的代价(即收购价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它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存在不妥之处。这是因为:1、这一差额的形成除包括商誉因素外,还可能出于并购企业的战略考虑。探讨并购动机的效率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得财务协同、经营协同、规模经济效应等,并能实现多样化经营从而分散风险。既然如此,收购价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并不完全等同于被收购企业的商誉。事实上,在实务中有许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换言之,企业愿以高价收购目标企业,往往是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获得超额盈利能力仅仅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2、收购价格之高低悬殊决定了商誉价值不合乎逻辑。比如,从1989年8月至1990年3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处于被兼并的交易协商过程中,不同买主的收购价格先从37亿美元上升到67亿,后又跌至51亿,在短短8个月...  相似文献   

4.
王飞扬 《新智慧》2000,(2):45-45
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时,其支付的价款低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习惯上被人们称之为“负商誉”。对于负商誉的账务处理,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①将负商誉确认为一项负债,并在确定的期限内摊入各期收益;②在进行企业合并的账务处理时,作为权益的增加。即确认为资本公积;③按比  相似文献   

5.
一、负商誉悖论的提出要理解负商誉,首先就必须理解商誉。商誉一般认为是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从会计学角度而言,对商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①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无形价值;②商誉是其未来收益超过不包括商誉在内的投资正常报酬的贴现值。在实务中,商誉就是兼并方支付的价款大于被并方的单项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的差额。根据著名的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的观点,如果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大于被并企业原股东得到的价款,那么被并企业的原股东就会将净资产单项出售,而不会将企业整体出售。这样,在理论上就不可能存在负商誉。而且如果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它也不可能是负数,这在逻辑上是很难成立的,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负商誉又确实存在着,于是便产生了负商誉悖论。二、负商誉悖论的解读现在人们对负商誉性质的认识及其会计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和交易费用的角度去解读这一悖论,以便为实务中对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方法的选择提供一个理论基础。1.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与负商誉悖论的解读目前,会计学界普遍把负商誉定义为兼并时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购买成本的差额。在实务中的做法就是在企业合并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商誉会计理论存在种种局限,影响商誉的因素可分为影响净资产整体交换价值的因素和影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因素。商誉本质上是企业资产整体交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成差额。商誉会计处理的困难源于产权市场上信息不充分、竞争不充分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的不发达,在现有条件下,只能按照稳健原则,主要以表外注释的形式改进商誉会计报告。  相似文献   

7.
负商誉研究     
刘新仕 《新智慧》2004,(7A):4-6
一、负商誉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会计界将“购买成本小于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理解为负商誉,那么形成负商誉的原因何在呢?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WTO保护期届满、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本的逐步退出,合并不失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投资风险、增强竞争力的便捷之路。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对于合并企业的后续发展影响深远,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重新认识。一、传统的商誉观从19世纪末商誉观的形成到亨德里克森三种商誉观的总结,人们普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商誉是特殊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在会计实务中出于三方面(稳健主义、确认价值基础的可靠性、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的考虑,一般不确认自创商誉,只确认外购商誉。具体说来,对于如何确认外购商誉,传统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外购商誉的确认范围。较早的观点认为,外购商誉是并购企业在合并交易日所支付的购买成本超过所获股权相应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然而,由于意识到购买成本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并非都是不可辨认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核心商誉包括两部分:一是被并购企业在被并购前已经存在的商誉在继续经营中的公允价值,称为“持续经营商誉”;二是代表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协作能力的公允价值,称为“合并商誉”。这一新...  相似文献   

9.
商誉具有无形性和带来超额收益的不确定性。自创商誉应当评估确认并以资产入账;对于购并企业在购并被购并企业时所支付的超过公允市价的部分,应作为递延资产处理,而不是确认为商誉。  相似文献   

10.
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的特点 购买法(Purchse method),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其主要特点是:实施合并的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合并成本与所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为商誉(若合并成本小于所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则记为负商誉);实施合并企业的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但仅包括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合并前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能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若是控股合并,则存在子公司账面净资产是否要调整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的问题,也即是否要改变子公司的计价基础,若不改变,那么合并成本与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则不等.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商誉会计理论存在种种局限,影响商誉的因素可分为影响净资产整体交换价值的因素和影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因素.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净资产整体交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商誉会计处理的困难源于产权市场上信息不充分、竞争不充分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的不发达.在现有条件下,只能按照稳健原则,主要以表外注释的形式改进商誉会计报告.  相似文献   

12.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往往存在大量的目前会计体系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和企业能力,这使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往往会大于各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之和。由于并购时,被并购企业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买卖的,因此,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格往往会大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形成外购商誉。针对外购商誉形成的这一特点,在目前关于外购商誉的几种观点中,总计价账户论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3.
李洁慧 《新智慧》2007,(10):70-71
一、全资控股情况下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处理 例1:假定A公司在2007年1月1日以2500万元收购B公司100%的股份。购买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商誉500万元,年末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假定B公司的全部资产是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最小资产组组合。2007年末,A公司确定B公司的可收回金额为20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应予以确认,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当企业在连续若干年内总体市价都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开始确认自创商誉,并在以后逐年评估,对自创商誉不断再确认。对自创商誉的摊销可采用逐年重估法。  相似文献   

15.
商誉是指交易发生日购买成本超过企业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部分,是母公司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购买成本)高于于公司净资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相似文献   

16.
1.购买法。它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净资产的交易,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在购买法下,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估,合并方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购买成本超过重估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合并方的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和合并日后被合并方所实现的收益,但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不能转入合并方。合并过程中发生的间接费用记入当期损益,直接费用调减资本公积。  相似文献   

17.
刘涵  卢锐 《新智慧》2005,(1):18-20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的购买价格往往高于被并购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高出的部分就是外购溢价(AAP)。外购溢价一般包括两部分:第一,目标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的升值部分;第二,对目标公司的购买价格高出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与多数研究一样,本所研究的外购溢价是指第二部分。对于外购溢价的会计处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多种观点。综合起来,外购溢价的会计处理涉及两个方面,即外购溢价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和如何在损益表中反映。本将主要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负商誉会计     
<正> 当一家企业以购买法合并另一企业时,往往会产生商誉或负商誉.关于商誉的确认和摊销,我国会计制度中已有规定,而关于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制度中则未提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讨论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在我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完善,企业合并在《公司法》中得到了认可和约束.许多经营困难的企业可能会被一些实力雄厚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合并.若某企业以低于另一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价值收购另一企业,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其处理方法会对企业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等产生很大影响,如不合理解决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企业购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企业合并的相关会计处理越来越关注。国际上对有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规定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一、有关商誉准则的演进《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可选择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时,在交易发生时的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享有份额部分,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要求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并提出商誉以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即企业合并成本超过购买企业确认的被购买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中享有份额部分。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废除了购买法,并明确要求用购买企业的购买成本超过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部分减去被购买企业的或有负债后,才确认为商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制定的《关于企业合并暂行规定》提出,购买企业应该确认一项资产(称为商誉),其价值应为被购买企业(作为整体)公允价值超过确认的可辨认购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公允价值净额。无论被购买企业是否是整体购买,这项要求都适...  相似文献   

20.
商誉这一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商誉通常是指一家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决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为企业在合并过程中购买成本与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一般认为,商誉具有以下特点:1、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关,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的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来出售。2、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用任何方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3、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的商誉的未来利益,可能和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关系,商誉的存在未必一定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