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民政部调查显示,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项目中,80%以上的农民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养老保险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而在当前的经济和人口条件下,特别是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发展,对这一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钱涛 《时代经贸》2007,5(10X):52-53
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第七条指出,“要完善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如何做实个人账户?关键是要解决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文章以“十一五规划”新一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背景,针对“空账”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基中包括一些新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做实个人账户,并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得到稳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永红 《经济论坛》2011,(12):136-139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方式主要以非制度化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直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如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分析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入手,对现存的三种养老保障模式即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德国、加拿大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来,我国开始了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制度转轨。但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以来,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的钱被挪用以发放养老金,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如何弥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刚 《经济师》2000,(12):9-11
文章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制度实施后“中人”、“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对“新人”今后的养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并从我国实际出发 ,通过清理养老“历史欠债” ,理顺代际之间的养老关系 ,顺利实现我国养老制度转轨。  相似文献   

6.
本从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入手,设计了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由追求公平的社会养老救助与追求效率的个人养老保险两部分组成,提出了社会养老救助应当统一标准,并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相关联,个人养老储蓄则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相似文献   

7.
周莹  梁鸿 《经济咨询》2006,(6):26-30
在我国,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学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目前大体存在三种取向:①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③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想、设计与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国家与企业按照现收现付模式筹资。1991年6月国务院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3月又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确定: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建国初,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来,长期实行现收现付的统筹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价值。傲实个人账户、加强个人账户管理是增强民众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信心的重要步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出现的城镇养老基金缺口大,筹资难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模式与现实要求相距甚远。构建符合国情和深得人心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社会保障亟等解决的核心问题。城镇企业亟需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则宜单独立法,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11.
赵志伟 《经济论坛》2005,(12):134-135
国家在总结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这项工作扩大到东北三省,并明确提出着手研究全国如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对如何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国有资产存量变现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发行特种养老债券、发行社会养老彩票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李俊利 《时代经贸》2009,(8):13-14,16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以及农村社会转型,使现有的衣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使我国社会的公平、社会的稳定、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尽快的解决“三农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经验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霞  卢盛峰 《时代经贸》2007,(6Z):20-21,2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的养老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国外相对完善的制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将对发达国家经验进行阐述,并通过对养老保障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中国和美国均为传统社会保险型模式,两国均认同“部分”基金制的改革取向。中美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各有特点,但在人口老龄化、基金支付能力等方面,我国面临着更为突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仍普遍存在缴费档次低,个人账户积累额少,将来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滨海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调查,提出进一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俗称为“新农保”。“新农保”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7.
辛妍 《经济与管理》2012,(11):26-31
大规模人口流动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弱化家庭养老的同时,也有促进方面。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冲击是结构性的,仅限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并没有改变家庭养老的责任和整体功能。家庭养老无论是在生活照料方面,还是在精神慰藉方面,都具有社会养老保险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在经济支持方面也占有最大份额,在社会转型期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农村养老制度的建设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家庭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瓶颈。传统观念的弱化、老龄化的加剧及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原有的“家庭养老”的弊端日显。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目前而言,改革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必须在坚持“家庭养老”为主的同时,充分调动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做到“四管齐下”、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当前,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三代或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年人完全由子孙供养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以及我国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尽快摆脱家庭养老的困难,应引起政府及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主要问题 1986年,我国开始在富裕的沿…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配效应与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为满足社会老年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其基本功能在于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市场失效,以维持社会公平,并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差别和刺激消费,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差别,并抑制了居民的当期消费。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以分配效应为基本取向,着力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