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是海洋开发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海洋开发潜力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从海洋经济承载、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三个层面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计算承载水平,对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三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总体提高态势,其中,在历经2008—2009年的快速上升阶段之后,2009—2016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且在2016年之后存在下行态势。广东省在制订海洋开发战略时,应该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海洋环境动态监督。  相似文献   

2.
海洋经济系统与海洋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联关系.本文构建山东省海洋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两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运用VAR脉冲模型探寻海洋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对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要素的单向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2007-2016年,山东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水平呈交错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前后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采用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中国11个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压力进行测算,对比分析了2007-2017年海洋资源环境压力状态的变化,并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识别海洋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总体海洋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天津、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和增速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使用DPSIR模型,构建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维度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06—2016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障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11个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从各个子系统情况来看,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的评价值较大,而状态、影响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情况有待改善;从障碍因素分析来看,主要单项指标障碍因素包括人均海洋矿业资源量、自然保护区个数等,响应子系统是影响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分类指标障碍因素。基于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和熵权法TOPSIS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5年山东省17市生态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其时空变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生态效率—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CCD_(Ee-Rebc))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区域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评价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和自内陆向沿海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小区域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济南、青岛两个极化中心,生态效率平均值威海最高、德州最低;山东省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资源承载力子系统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山东省的CCD_(Ee-Rebc)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发生迁移交换现象,青岛成为区域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地理》2021,41(4):127-136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从集聚到松散的态势,空间依赖性不明显;2000年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其质量测评在空间演变上呈现东南部相对下降、西北部逐渐上升的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生产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子系统得分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的地区其空间分布的重心已从南部转向西部;生活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现由南高北低向分散式发展的空间转变;生态空间子系统得分增长率较低且多为负向增长,时间尺度上呈正U型发展态势,空间上保持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分异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有深层的关联性。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户主体行为、生态环境建设视角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旨在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2—2016年,郑州市区域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也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资源环境自身所具有的刚性,郑州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变动性不大,当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将会制约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EEE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组成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2005-2009年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子系统在2005-2008年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发展水平出现了下降;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在2005-2009年期间一直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资源环境子系统发展速度较慢.综合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在2005-2009年期间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建立基于多层次、多指标评价方法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状态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持续度和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析表明:哈尔滨市在1995-2004年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波动的幅度较大;特别是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呈现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生态弹性力、支撑力、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生态支撑力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主导影响,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近岸海洋资源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海洋资源环境过载问题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体现在:(1)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推动了海洋资源环境单要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综合应用。通过总结发现,当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比较局限,反映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动态关系的评价方法还较为薄弱。因此,在陆海统筹目标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评价需求下,海洋分类评价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基于多要素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复杂人地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地理学面向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综合集成与相互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人地协调、多维视角、综合集成"理念下建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概念模型,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公式,对1991—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得出响应关系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由"正响应"转变为"负响应",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稳定转变为急剧提高;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长江上游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宜宾市2005-201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用灰色关联法对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宜宾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缓慢上升,2015年达到最大值为0.65,处于中等水平;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平波动,略微下降;资源承载力略微下降后上升;环境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大,2010年、2013年下降,其余年份上升.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等是影响宜宾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徐美  刘春腊 《经济地理》2020,40(1):187-196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三方面构建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GRPM)模型对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现状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对2018—2022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呈波动下降态势,警度由"重警"(橙灯)下降到"中警"(黄灯)。2018—2022年,其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将进一步波动下降,但幅度不大,警度将保持"中警"(黄灯)不变。②就各子系统而言,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的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均有所下降,警度均由"重警"(橙灯)下降至"中警"(黄灯)。2018—2022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子系统将保持"中警"(黄灯)水平,环境承载力子系统将进一步下降至"轻警"(蓝灯)。③制约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缓解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国土面积SO2排放强度、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12年资源与环境综合容量发展现状,构建了城市规模扩展的资源与环境容量AHP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资源—环境综合容量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规模扩展过程中资源综合容量与环境综合容量的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关系。结论如下:1湖南省的资源综合容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化学能源和土地资源的增长是湖南省资源容量发展的主要形式;而金属资源和水电资源对于资源容量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2环境综合容量的变化波动性较强,但是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主要受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环境状态的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的提高会促进环境综合容量的提升。3资源综合总量与环境综合容量系统的协调度是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变化,总体上两者的协调度发展水平不高,资源与环境综合容量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1985~2006年期间四个子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的各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差异.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经济系统,提高幅度最大;资源子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发展较为缓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环境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大,前10年得分上升,随后不断下降.因此.各系统不平衡发展将导致整体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三地2004—2017年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旅游、经济、社会事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得分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天津市、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皆领先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与经济、旅游与社会事业的协调水平均表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河北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可以分为"波动上升、快速上升、急速上升"三个阶段,北京市、天津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皆可划分为"波动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三个阶段;北京市、天津市的旅游子系统、社会事业子系统对当地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强于经济子系统,河北省旅游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对当地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强于社会事业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从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PE-Malmquist-CDG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探寻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刚进入中等协同发展阶段,且该状态并不稳定;从演化规律看,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式演进趋势,整个核密度分布曲线“波宽”呈现“发散-收敛-发散”特征,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极化趋势比较显著。长期来看,各地区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均衡、良性、协同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之一,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文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框架下构建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银川市2009—2017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银川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赤字较高,生态压力较大;生态足迹分布趋向失衡,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降低,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稳步增长;经济系统对银川市生态足迹变化起主导作用,总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应从生态、经济、技术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银川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