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浙江省贯彻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围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目标,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创新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模式,助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以“产业大脑”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数字底座、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组织形态变革的“基本单元”、以数据驱动两者持续双向赋能和迭代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展路径。早在2021年2月18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就提出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成为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场景,重塑适应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推动数字经济生产力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莹 《数字经济》2022,(8):90-95
<正>“十四五”时期,杭州提出大力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高质量融合发展。其中,壮大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发展,布局视觉智能标志性产业链,打造“中国视谷”,成为杭州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关键突破口。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中国视谷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杭州数字安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数字基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以及应用场景不断地建设丰富,将会促进杭州数字安防产业迈上发展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正>开年,浙江迭代升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包,强化数智赋能,提出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两区”建设,积极发展未来产业与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可谓相辅相成。瞄准一个“未来”,紧扣一个“数字”,二者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布局产业发展。当下,“两区”建设面貌如何?  相似文献   

4.
<正>总体目标: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施“1311”工作计划,按照“聚焦、快反、精准、高效”的工作总方针,围绕医疗物资保障、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三个硬核”工作板块,实施11项工作举措,全面推动消费品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坚持数字赋能,健全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快反体系;紧扣时代主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尚产业制造基地;锚定医药强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撬动作用,加快推动我省消费品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的关键变量。发挥数字经济的领先发展优势和数字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优势,以数字变革驱动产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研发模式、产业结构、产业要素、产业治理方式六大变革,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模式,加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有力助推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阶段浙江制造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总体目标:将继续聚焦构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攻智能制造,加快制造模式转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扬优势锻长板树品牌,做大做强冠军企业群体,打响“单项冠军”之省品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培育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围绕“三聚焦、三加快”:聚焦创新强工,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打造“单项冠军之省”;聚焦数字化改革,加快培育“未来工厂”。  相似文献   

7.
<正>发展城市数字经济已不仅带来GDP的双倍速增长,更在于探索通过系统性思维更新城市未来场景、重塑城市美好生活体验、构筑数字文明之城的发展通路,进而打造城市产业升级、科技人才聚集、社会持续发展的“增长飞轮”。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阐释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间存在持续稳定的共生条件与融合基础,其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由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其融合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牵引为动能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共生模式和以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为导向的嵌入一体化融合共生模式。(2)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呈现动态演进特征,主要经历了4个融合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以资源管理为重点),第二阶段为初始期(以产品服务为主线),第三阶段为变革期(以市场需求为平面),第四阶段为重构期(以产业转型为主体)。(3)2011—2020年,31个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特征,形成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且...  相似文献   

9.
一、总体情况 (一)"第一梯队"优势突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 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环境,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全国前列.据赛迪2019年、2020 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江苏、浙江、上海数字经济总指数连续两年稳定在全国前 5 名(见表 1),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特色明显.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长三角地区抢先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坐拥14个集群(见表2),占比超过20%.其中,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显著,集成电路、机器人研发制造全国领先.从产业规模上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量共计为 1306.59 亿块,占全国总产量的51.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3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浙江、江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两位,加上安徽,三者在发展工业数字经济方面表现优异.其中,江苏涌现出以苏州紫光云(UNIPower)、徐工汉云等为代表的60多个省重点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30万家上云企业、9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安徽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100台,"皖企登云"企业达5100家,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全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将会通过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互促不仅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1.
<正>总体目标: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等中心任务,继续做深做好化工行业产业大脑工作,推进新材料高地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以钢铁、水泥和化工为重点的传统行业提升工作,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重点工作:深化完善产业大脑建设工作;统筹开展行业“双碳”行动;做好新材料产业发展;规范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的管理;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改变了现有产业模式,促使产业链由传统生产者主导向新兴消费者主导逆向转变,重构产业链新格局。基于2017—2022年投入产出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结合《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行统计分类,采用PSM、渐进DID方法,聚焦数字经济、创新螺旋与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中心度和中介度,促进关键环节控制能力提升;二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数字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产业数字化;三是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存在区域异质性、时段异质性和“卡脖子”行业异质性;四是数字技术“创新螺旋”效应承担部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通过“创新螺旋”效应有效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据此,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整合的企业大数据,立足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企业家、资本与技术三大核心要素,从新建企业、外来投资、风险投资、专利、商标和软件著作权六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指数,并首次描绘我国2010—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的动态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该指数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基于微观创新主体,关注创新产出而非投入,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和多维性的特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十年,我国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水平快速提高;第二,省级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水平呈现“南热北冷、中部崛起”的空间分化格局;第三,城市层面数字创新指数呈现出地区收敛态势,区域发展不平等水平下降;第四,数字产业创新创业具有地理集聚度,相邻城市发展存在空间关联性;第五,南北区域间差异对于发展不平等水平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张军红 《经济》2024,(4):72-74
<正>今年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数字经济专委会执行主任李淑敏看来,数字经济是集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经济形态,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已居世界前列或第一方阵,未来如何通过有效数据治理规范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文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是建设数字强国的关键所在。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政策集群和制度集群《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政策制定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艺 《数字经济》2022,(8):69-73
<正>物流是国民经济血脉,物流强则经济强。依托全国公路货运相关的“人、车、货、企”物流大数据,中交兴路构建出物流科技中台,打造了一系列智慧化解决方案,不断发展数实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为行业带来降本增效的双重变革。今年是中国昂首迈向数字经济的第28年。2021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两个五年规划历史交汇,数字经济开启新征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最新统计,  相似文献   

16.
<正>在省级层面,应探索资源要素倾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科创、区域协作、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等四个赋能;在山区26县层面,当坚定特色化发展路径,重点当抓好推进数字化改造、开放场景应用、改革先行示范、强化人才建设等四个“硬任务”。数字经济具有跨地域、跨领域、高渗透等特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产业变革的必然路径,日益成为加快发展地区推动经济弯道超车的新赛道。根据《2022浙江省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报告》,  相似文献   

17.
薛秀茹  李雪 《发展研究》2023,(11):46-53
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从国家安全需要和核心技术之争两个方面,对数字经济时代量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技术侧、应用侧和社会认同三个层面的挑战进行分析,构建了产业发展路径。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量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为:注重源头创新,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完善产业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之本;强化要素保障,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和应对突发外生冲击的重要支撑,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强两核”格局,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呈现良好势头。但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协同、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产业化协作体系、产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数字技术协同创新、数据要素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长江中游城市群应推动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协同、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协同、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创新协同和促进数据要素共建共享共通,多措并举,切实提高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本文讨论了数字中国背景下中央地方协同推进数据财政体系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推进数据财政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以数据财政制度设计引领数据资源有效汇聚和有序开放为基石,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轮驱动为战略抓手,以新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创新载体和新“两化”协同发展为主要支撑。同时需要央地协同,加快建立健全数据收储制度、数据激励政策、数据返还制度,推进政务数据资产评估与授权运营。释放政府侧建设需求和数据场景,引育并举打造数字产业化企业,构建主体汇聚、活力高效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体系,激活数字经济新动力。此外,需要多管齐下,建设本地化数字产业队伍,打造数据要素产业创新载体,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释放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质量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大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测算了2000—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分析了数字经济产业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演化特征,进一步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其区域差异,并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模呈“U”型发展趋势,全国数字经济产业呈现“城市群带动、沿海大集聚—内陆小集聚”的空间格局。集聚热点表现为“东强西弱,南热北冷”,各城市群呈现“多核心集聚”的空间格局,沿海城市群连片集聚,内陆城市群离散集聚。(2)全国层面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差异存在加速收窄特征,东中西部视角下,差异来源主要为区域间差距的贡献,南北方视角下,差异来源主要为区域内差距的贡献。除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近年来有所上升外,区域间差距总体趋于下降。(3)全国及各区域存在σ收敛、绝对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条件β收敛下各区域收敛速度更快,西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