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电信业》2022,(5):10-14
<正>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如何让老年人和障碍人群能够平等、便捷、顺畅地使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答题。当老龄化遇见数字化,帮助老年人和障碍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数字经济时代,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有力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向绿色低碳社会转型、促进健康老龄化、守护城市稳定安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展望未来,这些数字技术还将在赋能城市治理、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老有所养”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13.5%,已然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交流等活动所享受的“数字红利”在不断增加,而老年人由于时代局限性以及技术学习能力弱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数字奥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的提出更是建立在我国信息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同时也强烈地感受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数字奥运”战略的提出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无限的商机。中科网威也将配合“数字奥运”战略,实施我们的精品技术战略,积极为建设“数字奥运”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世界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已成为迫切的民生问题。具体到中国,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4.9%。面对老龄化社会而引发的种种挑战,信息通信技术(ICT)需要对这种动态的社会变化作出反应,良好的ICT创新将提供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当代通信》2004,(14):71-71
我们认为“数字奥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的提出更是建立在我国信息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的。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同时也强烈地感受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的影响。“数字奥运”战略的提出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无限的商机。中科网威也将配合“数字奥运”战略,实施我们的精品技术战略,积极为建设“数字奥运”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经济成为实现经济复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健康老龄化研讨会上对外公布了我国老年人的情况。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内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1.85亿,占总人口数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1.23亿占总人口数的9.1%。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信业》2007,(2):69-69
在现有生活方式向数字生活方式的转变中,ICT技术成为提高数字生活水平的基石。Fujitsu(富士通)主席秋草直之在2006年ITU世界电信展的数字论坛上表示,人们利用ICT设备和技术正在改变生活方式,朝着数字生活迈进。过去十年,互联网技术塑造了数字生活方式.今天,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技术等带来的新应用都在丰富着数字生活的内容。ICT技术正在促进着每个行业的应用创新,最终将人类社会全面带入数字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数字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测算的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数字化时代,通信运营商充分发挥网络和技术优势,紧跟数字经济,积极发展新兴业务,拓展数字新赛道。  相似文献   

11.
为帮助老年人群体畅享网络提供的便利服务,中国电信新疆乌鲁木齐分公司以2020年"敬老月"活动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积极帮助老年群体适应数字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老年人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基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特征,会形成一系列特殊的金融消费行为,而这些特殊的消费行为正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逐步上升而目显突出。面对这一形势,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银行业基层机构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未能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人口1.21亿,占全国60岁以上人口近一半(47%),农村老龄化率23.8%,高出全国5.1个百分点,未来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将持续提升,预计2035年将达农村人口的37.7%。农村老人养老成为了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随后乡村振兴战略将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作为“硬任务”,数字乡村政策也多次聚焦提升农村老人信息服务水平问题,立足通过信息化提升农村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四川电信与中信地产成功签署协议,联合打造中国西南地区首家FTTH光纤到户数字小区——中信未来城,标志着数字小区项目成功进入商业推广阶段;2010年8月份,四川电信公司同时与成都中信地产、龙湖地产、万科、蓝光地产以及四川勤信物业公司等七家公司签订全省性数字小区战略合作协议,数字小区进入全面规模推广阶段。经过长达一年的研究与推广,四川电信数字小区终于在家庭信息化生活构建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成功实现了通信业与房地产行业的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在消防部门统计的火灾伤亡情况中,老年人的死伤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老年人的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16.
<正>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平台经济有望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起点、新技术,积极跟踪世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采用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通信技术,使通信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路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目前,我国邮政网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信网已实现了由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电信传输已发展到光纤、微波、卫星的综合利用。现在的通信网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电信业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购物、出行、社交、娱乐、就医等生活各方面带来极大便利,尤其在全民集体抗击疫情的行动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群监测、疫情宣传、线上购买生活物资等疫情防控措施中发挥巨大作用。但老年人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缺陷或退化、信息机能水平不高、互联网应用适配不足等问题,在居家隔离生活时线上购买疫情防护用品、生活必需品等存在困难,甚至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进小区、乘车等受阻。加快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是更好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也随之出现了数据滥用的问题,故国家目前不仅应履行保护相关数字信息的义务,还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并防范数字信息被滥用的风险。数字信息在法律中主要体现为数字产权,当前关于数字产权的归属问题远未达成共识,各方莫衷一是,而公法规制与产权界定并非矛盾对立关系,无论是否对数字权属进行清晰界定,市场的有序运行都需要建构一个数字信息处理的公法秩序,对此需要公法构造的支撑来加以实现。因此,暂时搁置数字产权争议,超越数字产权界权迷障,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包式综合治理模式,确立数字信息的充分共享和使用规则,或许是一种较为理性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移动”)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360度心级服务,丰富百姓数字生活、赋能政企数字应用、做好信息通信保障,绘就了“数智为民”新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