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郊区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居住区位变化的共同趋势,在城市化后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加上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日益重视,居住的空间概念必然向外延伸,城郊住宅是今后住宅发展的战略重点之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及居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越来越重视其住宅建筑的室内装修.当前,在我国住宅建筑室内设计中,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有碍于体现家庭装修的温馨气氛.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室内装修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装修施工应该遵从的依据,并针对装修施工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的商品化,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以此,本文对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视觉艺术表达和传播进行了初步论讨.  相似文献   

4.
住宅装修,在城镇已成时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自己的居住环境装修、布置得豪华、舒适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居民不懂建筑原理,不顾安全与否,盲目改造住宅结构、侵占公用土地,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还酝酿了不少隐患,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5.
都市里的“村庄”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中城市近郊逐渐演化为城市市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村庄虽然已与城市连在一起,而在人口政策、土地规划、建筑设计、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没有与城市融合起来,成为“都市里的村庄”。这不仅会延缓城郊的城市化进程,影响城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损害城市的形象和面貌,而且,在今后的城市改造中,也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 成因:转换的盲目性 从各地的实践看,城市近郊向市区转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零星划入,即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把已进入市区规划的乡村逐步划入市区。石家庄市是这种模式。二是市政统划,即不单独设立城  相似文献   

6.
毕亮  ;栾振邦 《魅力中国》2014,(11):333-333
住宅建筑是人们生活以及休息的一个载体,在住宅中,人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建筑要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并且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本文主要分析了住宅建筑中的空间组合。  相似文献   

7.
集合住宅是两户以上的复数家庭紧密相邻、共栖一栋建筑内的居住建筑单元,是城市住宅的典型形式。日本集合住宅包括长屋和共同住宅等。西式集合住宅出现于20世纪初,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中正式进入市场。相比传统住宅,集合住宅具有功能分区、形式多样、注重社会交往等特征,但是存在坠楼、高空抛物、火灾等安全问题,住宅老朽、物业费难收、邻居间相互影响等管理问题,居民老龄化造成地方社会活力下降等社会问题。研究显示高层住宅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不利影响。日本公共部门通过法律、行政等途径对于集合住宅出现的问题给予了应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住宅已经集合化,但对集合住宅存在的问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日本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按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三类:CBD型、副中心型、城郊结合部; 按驱动因素,可分为五类: (1)均衡发展型,即注重商务、商业、酒店、公寓等多种功能均衡发展,将各物业间相互能动关系充分体现出来; (2)居住驱动型,即以住宅为核心驱动的城市综合体; (3)商务驱动型,主要以商务办公为核心驱动因素,重点包含高科技、金融保险、博览会展等多种商务元素; (4)酒店驱动型,以酒店为核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对居住区中的景观设计(光声水环境)、老人与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居住区中的安全与交通问题等的研究,并以"绍兴县城市花园"这一居住区作为案例来研究,给将来的居住区规划打下理论基础,为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公交IC卡数据及地铁站点进出闸刷卡数据进行关联匹配,建立个体公共交通出行链,并构建了通过刷卡时间差推导地铁站点与常规公交换乘接驳量计算方法。运用层次聚类法、K-means聚类法对地铁站点进行区域分类及站点周边主导用地分类,进而开展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比例的聚类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城郊结合区公交接驳比例大于中心区和外围区,居住型地铁站点公交接驳比例明显大于办公型、商业型及枢纽型站点。表明针对城郊结合区、居住型站点开展衔接设施布局规划,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客流效益,便于构建更为有效的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支撑公交都市的建设,进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引导城郊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接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结合目前城郊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与空间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首都圈拥有加400余个城市和地区,圈域内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合作体系,在空间上形成功能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共同推进了圈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日本首都圈内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管理功能,业务管理、交通枢纽、科研开发和教育以及居住功能等服务型功能,制造业生产型城市功能.其中,其城市功能空间组织规律表现出中心地区及周边地区业务管理功能同构化,中心地周边地区衍生为住宅及轻工业城市功能,中心地区科研开发、教育功能弱化而近郊地区创新区兴起等特征.这种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地区的集聚不经济、以创新区为主导的产业网络化和以弹性专精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这说明,增强区域竞争力需要从发展区域内的增长极入手,适当发展中小企业网络分工,同时注重培育技术创新区.  相似文献   

13.
住宅发展具有显著的城市性和政策性。住宅发展是开发商、购房居民、城市政府三个主体直接依据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机制相互作用的系统。开发商追求开发利润(相对于开发投资而言就是利润率)最大化;购房居民追求定额住宅消费支出的居住效用(即居住效用率)最大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住宅价格由利润率和效用率的均衡决定。城市政府可通过调控开发商的利润率和购房居民的效用率调控住宅价格。城市政府应依此原则指导,建立对住宅发展调控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工作导刊》2002,(2):30-31
定义:一切从居住出发,满足居住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次的需求,使居住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居住环境中的住宅和住区,称健康住宅。  相似文献   

15.
所谓“绿色住宅”、“绿色社区”,即绿色家园,就是指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居住或居住建筑群体。绿色家园不仅仅是多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它的根本含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较少消耗,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较少破坏。那么,应当如何摆正认识,构建绿色家园呢?  相似文献   

16.
王翟 《东北之窗》2010,(18):22-22
美国:住宅商用审批严格美国的一些城市也有“商住两用楼”这种形式,但仅限于两层楼,上层作为居住用房,下层作为办公或商业用房。这主要是因为两层楼在发生火灾等特殊情况时比较好处理,而对于高层商住两用房,由于人员较多、构成复杂,消防、保安若出现问题会严重得多。即便是这种建筑,  相似文献   

17.
虞晓芬  李娜 《北方经济》2007,(23):52-53
住宅服务品质受住宅的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台湾学者彭建文、花敬群将住宅服务品质定义为住宅实质属性与权利内容的组合.所谓住宅实质属性包括面积、屋龄、楼层、房厅数、采光、通风、景观、停车位等属性;权利内容则指承租者能否有享有较大的自由度,依据本身住宅消费需求来调整权利义务内容,例如居住期间、局部装潢等权利.  相似文献   

18.
人类住宅发展从穴居、巢居到舒适健康的住所从单纯面积的增加到功能性能的齐备完善,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调、呆板、粗糙、生硬的"居室型"住宅.家庭构成、家庭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居住概念等的变化,造成了住宅户型和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针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处理方法,供设计者在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凯 《魅力中国》2010,(27):58-58
人类住宅发展从穴居、巢居到舒适健康的住所从单纯面积的增加到功能性能的齐备完善,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调、呆板、粗糙、生硬的"居室型"住宅.家庭构成、家庭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居住概念等的变化,造成了住宅户型和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针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处理方法,供设计者在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莉 《浙江经济》2005,(6):60-61
在城市化方兴未艾的我国,城郊土地也日渐稀缺并不断升值。城郊农民如再建设传统的单家独院式住宅,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城市品位的提升。因此,推进城郊农民多层公寓建设,改变城郊农民传统建房模式,已经成为节约城市土地、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杭州市在建设城郊农民多层公寓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2001年在撤村建居范围内统一实施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