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4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针对房地产市场,会议强调,要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相似文献   

2.
吴其伦 《楼市》2013,(16):30
欲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仅靠"无为而治"万难达到目的,唯有启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因此,笔者以为,中央政治局会议传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大幕即将拉开。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  相似文献   

3.
正3月5日,新一届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出炉。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同的是,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内容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的新部署和"分类调控"的新思路。这一新部署、新思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要求完全契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毋庸讳言,房价屡调屡涨,与房地产调控思路有莫大关联。稳定房价的初衷,无可厚非。然而房价之"火",源于供需失衡。欲灭需求旺盛之"火",当有房屋供给之"水"。遗憾的是,房价失衡之严重,依靠市场的单一力量,  相似文献   

4.
《东南置业》2013,(5):95-95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下半年调控加码的可能性极小。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下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虽然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尚好,但从诸多先行指标表现来看,二季度宏观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回落征兆,而考虑到今年是新一届政府执政第一年,理论上讲经济大幅下滑是不会被允许的,因此房地产业作为当前少有的景气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政府出台新政打压的可能性不大i第二,从执政近半年的风格来看,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似乎正发生转变,“去行政化”特征愈发明显,典型的案例是,近一个月来国内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连续大幅上涨,一时间外界对流动性短缺的担心甚嚣尘上,然而央行却罕见的对此不予置问,从此举中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新一届政府正在有意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推及房地产市场,下半年遭遇严重打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相对重要的年份,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思路,可能决定了未来五至十年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走向。经济领域方面,新一届政府在多种场合陆续释放出以市场化手段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信号,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过去房地产行业偏重行政性调控的调控政策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同时,十八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府对调控房地产力度的加大,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有所降温。笔者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最大意义,正是决策者们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已经开始关注政策目标的选择和平衡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房地产业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结构是房地产调控三个基本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社会稳定)的范围包括房地产多层次供给体系、既是支柱又要防止泡沫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政府间的财税结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博弈不断加剧7月19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房地产用地管理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紧急通知》,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得擅自调整放松要求。已放松的,要立即纠正。当天,国土资源部召开视频会议,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确立,以及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出刺激、扶持政策,房地产市场又进入了短暂的政策微调期。所谓"微调期"是指政府出台刺激政策之后,房地产市场会在短期内改变原有的发展趋势,顺应政府政策意图,而刺激政策一旦结束或者被市场消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行情又回重回市场的轨道的时间周期。根据监测,我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进入调控期以来,政策调控的有效期(即"微调期")的时限越来越短。此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是否依然顺应这个规律,需要我们密  相似文献   

9.
10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依然不稳定,必须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调控手段,从长期讲还需要逐步完善,更加注重市场和法制手段。”在此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系统配套、科学有效、稳定可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温总理两次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前次强调调控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后次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产业,从未脱离过政府的视野。但纵观历年来的调控效果,就会发现我国的房市调控始终难以摆脱"隔靴搔痒"的尴尬,因为房地产业事关民情民生,但又不能伤及尚处复苏通道的经济全局,其调控力度、节奏和工具选择确实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极大考验。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一再重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避免出现2007年"用药过猛"的现象,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但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还应重视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加强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二季度GDP增速3年来又跌破8%后,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能否再度引领经济上涨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呼唤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声音不绝于耳。近日,有学者甚至公开表示"放松调控信心","地产才是大救星"。对此,大多数专家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绝不能放松,要谨防房地产借机要挟中国经济。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仍然走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的老路无疑是饮鸩止渴。  相似文献   

12.
"新国十条"以及系列相应的调控措施,在短期内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需求,阻止了市场预期的膨胀,使楼市再次进入观望期。"新政"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变化"新政"前,房地产市场长期高位运行。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13.
在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沸腾的民怨的共同推动下,政府的楼市调控再度如约而至2009年年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出了全球六大资产泡沫,中国房市位列第二。房市泡沫问题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组合拳"出击为抑制房地产市场潜在的过热风险,政府向楼市打出了调控"组合拳"。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楼市调控开始进入密集期。2009年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四条  相似文献   

14.
乱弹     
《楼市》2012,(Z1):16-17
房价大跌意味着实体经济崩溃与信用市场冻结。不要说房价同比下降30%,哪怕是下跌20%,恐怕我们等来的不是房地产继续调控,而是政府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迎来报复性反弹,到那时,拉加德放松房地产的调控就会成真。  相似文献   

15.
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拉动的需求地方政府作为执行和落实中央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直接责任人,是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调控者。但由于中央对地方实行考核机制,以及地方政府与土地开发互为依存的关系,房地产必然还是地方政府获得政绩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导刊》2015,(1):38-43
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上半年市场成交低迷,不少城市房价大幅回落。下半年加诸于房地产身上的众多行政调控手段逐步取消,房地产调控回归市场化。随着信贷政策的放松,市场成交大幅回暖。201 4年限购等行政调控手段逐步退出,房贷政策放松,房地产调控回归市场化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政府提出了"构建市场长效机制"的调控转型方向,意味着近年房地产市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正进入关键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颁布的"新国八条",各地方政府实施的"限购令",使得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双降,标志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暂时"入冬"。与此同时,各地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开工和部分地区试行的房产税预示着建立长效的房地产调控机制是国家和政府努力的目标。本文拟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在房地产调控中运用的各种调控政策,并对今后的调控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刁曼丽 《价值工程》2013,(21):190-191
中国房地产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房价上涨过快、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促进中国房地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建立房地产产权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市场、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完善房地产调控的公众参与机制,并建立房地产行业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对房地产业未提调控",代以"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温和表述。由此,资本市场终于对房企再融资实质性开闸,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过去十年,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参照系是"房价",市场与政策的对决点就是房价涨幅,在某种意义上,房地产调控  相似文献   

20.
宏观经济视角下的上海房地产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由于住房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们自然而然地特别关注房地产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房价问题。而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就产生了各种议论,得出了各种结论。为了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我们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上海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