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资本输出是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商业活动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一种成长方式,是资源优化配置走向国际化的体现,也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近几年,中国正在逐渐实现由资本净输入国向资本净输出国的转变。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潜在的市场,确立了自己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接下来10年里,中国将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输出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快中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金碚 《经济界》2003,(2):8-9
“Made in China”(在中国制造)决定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而“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决定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也就是说,外商投资(外国国民)在中国的产出计入中国的GDP,却不是中国的GNP。因此,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的GNP将明显小于GDP,GNP的增长率也会低于GDP。 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得到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多的利润,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资本输出当然会导致输出国GDP的减少,但GNP并不会相应减少,相反,有可能增加,所以,资本输出国的GNP>GDP。  相似文献   

3.
袁岳 《中外管理》2005,(7):24-24
最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在进一步促使中国向有影响力的资本输出国的角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的海外贿赂行为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这种腐败行为需要由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各自的国内法予以规制,更重要的是,资本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有效的合作并且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主权基金“中投”为龙头,以国企为排头兵,民营资本奋力冲刺为特点,构成中国资本输出“雁阵”,已经是长达20多年商品贸易获利和长达3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过度饱和之后,必然形成的“反哺”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2014年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国,在一带一路及十九大的指引下,面对新时代、 新格局,工程企业进入国际竞争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但是在国际工程中如何处理各种工程争端解决是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虎 《集团经济研究》2007,(31):394-395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据商务部等部门的联合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11.6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企业需要积极的离岸运作“走出去” (一)逐渐加大对外投资规模促使企业积极走出去。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司占据了10个,我国已成为第13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733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从经济增长看我国的投资和贸易发展,已成为资本输出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剖析了资本弱化避税原理。认为自然人关联方资本弱化避税来自于债务利息的“税收挡板”效应;国内资本弱化避税主要是由于母子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不同,以及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和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的比较;国际资本弱化避税产生于税收利益在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的分配差异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一、资本流动与房价走势 (一)我国资本流动轨迹与房价走势 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资本账户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有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但1998-2001年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资本外逃,致使我国资本连续三年净流出。2001年因资本账户巨额顺差才使得我国资本净流出状况得以改善。2002年,我国经济从东南亚危机阴影中走出,并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资本大规模流入。除了2006年有少量的资本净流出外,其他年份资本都是净流入。同时.反映游资(HM)流动的净误差与遗漏也于2002发生了根本逆转,由1998年187亿美元的净流出到2007年1170亿美元的净流入。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区域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空间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生产规模扩大问题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区域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本在区域之间转移、产业部门间的运动以及城市空间的重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资本输出所到之处,产业转移与空间重塑同时进行,文化殖民和软实力侵略会随后跟进,金融危机和空间不平等如影随形,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更是为资本输出开辟前进的道路,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前进过程中的国际性区域发展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我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的中国开放新战略,是基于"区带"范式下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是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需求的国际性协调区域发展战略,是着力于缩小国际区域差距的共赢共享方略,是致力于增进世界各民族友谊的文化交流战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成为各资本输出国的通行制度。本文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涵义入手,提出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坚持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及如何坚持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外债是指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高利放款,它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在经济上反映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列强强权政治挟制下的中国政府外债,是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相互之间剧烈争夺中国政治、经济、 军事各种权益的工具.现主要探讨辛亥革命时期的借款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智库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到934.3万人,23年增长了128.6%,中国已从1990年的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通过了一系列促进汇率改革的措施,比如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允许国内外汇市场参与者持有人民币兑外币的净多头头寸,同时重申强制结汇已成历史以及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最近一份由人民银行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也强调,目前是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好时机,中国应当抓住时机,积极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由最初的资本输入国转变成资本输出国,中非合作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2015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强调要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文结合此背景,运用投资理论和文献探究在非投资的经济因数与非经济因数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跷跷板”效应.2012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相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由过去的。商品输出“到未来的”资本输出,中国资本能否创造新一轮...  相似文献   

18.
1.什么是经常项目收支?经常项目收支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指国际间经常性交易发生的,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外汇收支,它包括商品、服务贸易、投资收益和单方面转移四个方面贸易和非贸易的外汇收支。2.什么是资本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收支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国际间资本输出入的外汇收支,它包括短期资本和属于长期资本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外汇收支。3.什么是经常项目可兑换?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取消对经常项目外汇支付和转移的汇兑限制,允许本国货币在经常项目下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支…  相似文献   

19.
触目惊心的数字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第八大资本输出国,除了政府批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外,存在着大量灰色的资本外逃,从1993年至1996年,每年的资本外逃数额均在100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了资本弱化避税原理,认为自然人关联方资本弱化避税来自于债务利息的"税收挡板"效应;国内资本弱化避税主要是由于母子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不同,以及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和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的比较;国际资本弱化避税产生于税收利益在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的分配差异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