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旻媛 《企业导报》2010,(7):162-162
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两个城市,提出了在"十二五"规划中建造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对成渝经济区的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分析了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对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区域差距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改革》2011,(4):56-59
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区域差距的指标体系,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成渝经济区共计63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的差距。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总量低、消费能力低、对外开放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效率低以及环保水平差也是构成差距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3.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先进运输方式,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要发展集装箱运输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文中对成渝经济区未来对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以及目前成渝经济区集装箱运输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成渝经济区建立完善的集装箱运输体系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是西部大开发的增长引擎。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当前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提出了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域全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要在国务院划定的20.6万平方公里、46个市区县、约9000万人口的成渝经济区范围内,全面推进国家规划的实施;要在成渝经济区范围内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联动、三化统筹;要加快经济区的建设,培育次区域经济增长极,重塑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地理;要把成渝经济区建成现代产业基地;要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改革;要在成渝经济区这个内陆地区,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尤其是向西开放,使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基地,重振现代南北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区域发展中,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渝经济区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长江开发战略的交叉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发展潜力与障碍因素分析(一)成渝经济区发展潜力分析成渝经济区具有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其总面积为20.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重庆市总面积的52.75%,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  相似文献   

7.
成渝两地竞争激烈,这不利于成渝经济区的和谐发展,因而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成渝之间必须达成区域合作共志,争取国家的政策,通过外力驱动,借助国家的力量,采用非常规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改变恶性竞争局面,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议川渝共同设立"成渝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国家支持,以中央统筹、各方共建为保障机制,借鉴浦东园区、滨海园区等发展经验,形成新的产业对接的区域合作示范区,承接适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美好成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广西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增长,外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日渐深化。文章首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利用外资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其次研究外资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分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外资对广西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最后提出了优化外资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分布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9.
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共建成渝经济区的政策措施包括: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相互借鉴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加快成渝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构建;推进产业融合,增强成渝经济区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张晶  牛杰 《物流技术》2014,(20):18-22
1引言2011年5月5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通过审批,表明新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成渝经济区人口达9840万,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后,又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正在向着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努力,并计划于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陆试点以及城乡示范区,以保障长江沿岸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1986年3月成立了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淮海经济区,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经济区,其由20个地级市组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有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大部分是从政府政策以及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探讨,而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为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5,(10):148-151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铁路运输的最大优点就是快速和运输效能高,铁路运输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相互直接进行资源的整合。铁路建设给西三角物流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和新动力。本文从西三角经济区的铁路建设入手,通过分析西三角物流经济的发展现状,阐述铁路建设对西三角物流经济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一五"规划之前,成立成渝经济区的呼声一度高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也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然而,由于四川、重庆两地在利益上的纠葛,该区域规划最终没有列入"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汇聚优化金融资源、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区域金融中心理论,总结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定位分析,提出在金融条件欠成熟的情况下,成渝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特色走专业化金融中心之路,模式宜选择"双核"推动下的区域金融协作。  相似文献   

16.
有关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新成员,首要任务在于调整本省的产业结构。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增长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的产业结构,并对安徽省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十分明显。笔者以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计量等分析工具,对我国200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总投资对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具有正效应,地方政府总投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地方政府总投资对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须直面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环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成渝经济区之后,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不仅预示着国家区域规划再添新成员,昭示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战略推进阶段。本文着重分析探讨《规划》出台的宏观背景、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劳涛 《价值工程》2013,(14):308-309
重庆、四川、一脉相承,赋予了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不但为成渝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共同为成渝直线经济带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大力的政策扶持,将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普通市民而言,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收入来源。作为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重庆和四川经济抱团发展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成渝经济区扬帆远行,它被寄予厚望,将领航中国驶出区域经济建设的深水之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结合该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定位,分析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力方向,并就审计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改进产业结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