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楚光  涂振鹏 《商》2014,(9):145-145,221
本文拓展Dynan模型,并用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对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居民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家庭储蓄行为基本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而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城镇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建良 《财贸研究》1991,2(3):55-58
<正> 一、储蓄、投资的含义及其关联“储蓄”一词有狭义和广义,存量和流量之别。狭义的储蓄一般指城乡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广义的储蓄则指各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总额与消费总额的差额。它是一个流量。本义所用的储蓄概念指广义的储蓄流量。储蓄按其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按存在形态不同又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储蓄。“投资”一词也有多重含义。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购买证券的投资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最显著、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私人储蓄的急剧增长。经济发展本身,早已就超越了储蓄是否“笼中虎”之类的传统观念,而要求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储蓄与消费、收入和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立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储蓄被看着是收入暂时未被消费的剩余,储蓄变动是收入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就是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测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然而中国从1978年至1992年以来的经验证明,储蓄与收入之间并非呈完全的线性递增关系.由此看来,单纯从经济变量方面研究居民储蓄变动,并不能找到统一的有规则的储蓄变动趋势.本文试图从储蓄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人们储蓄行为的总体框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的变动规则.  相似文献   

5.
关于居民储蓄存款的若干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始终是国民经济中的净储蓄部门,而企业从整体上看则是资金净借入部门。因此,居民储蓄在增加社会积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无以替代的巨大作用。银行储蓄存款是居民储蓄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作为“对国民经济的迅速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别分析城镇居民收入与储蓄、收入与消费、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该数量关系得经济含义分析得出了可支配收入对储蓄的影响相对量最小,对消费的影响相对量较大。居民收入的目的主要为当期的消费和储蓄,而几乎没有投资。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波 《商业研究》2004,(13):120-122
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更为重要。通过对影响中国储蓄倾向的因素进行考察而建立的储蓄函数显示:收入和历史储蓄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最为显;利率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很小,通贯膨胀对中国储蓄倾向施加较大的负影响;制度变迁对中国储蓄倾向则没有明显的解释关系。决策可以此结论作为制定相应政策对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居民收入分配体制与储蓄投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与储蓄投资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作者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与储蓄投资的问题,认为我国储蓄投资机制已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和市场金融型转变,为此应着手制订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 一、居民储蓄及居民储蓄的理论模型 本文试图先建立居民储蓄的一个理论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居民储蓄行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当期消费后的余额。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储蓄是指储蓄存款。广义的储蓄是指金融资产,即除储蓄存款外,还包括现金和证券。由于储蓄存款在金额资产中所占比例通常高达70~80%,并且统计数字准确,因而在统计分析中,通常用狭义的概念。但是,在下面的理论模型的建立和说明中,将使用储蓄的广义概念,这  相似文献   

10.
廖宇航  赖志杰 《市场论坛》2009,(10):51-52,50
经济转轨,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城镇居民对未来经济预期出现明显的预防性的动机。为了测度在转轨期间海南省城镇居民面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通过对其1995-2007年消费和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建立长期协整的分布滞后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当期收入、滞后一期收入、当期实际利率、当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不确定性因素与消费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同志,请出示身份证件。”如果有一天你在银行的储蓄窗口听到这句话时,千万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储蓄实名制”规定,银行只有在对照身份证确定储户的真实姓名后,才能为你开立储蓄账户。“假名存款”走到尽头我国现行的储蓄存款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十年。按照“存款自愿,...  相似文献   

12.
涂振鹏 《商》2014,(8):188-188
本文采用Dynan模型对中国城乡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城镇和农村居民都存在较强预防性储蓄动机,城镇居民家庭预防性动机整体上强于农村居民;2、城镇和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都更多来自中等及接近中等收入的居民家庭。  相似文献   

13.
新古典经济学派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是一种确定性均衡研究。然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常态,要对消费问题进行准确细致的研究就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武陵山区农村居民在不确定性感受下的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提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现期消费的减少和预防性储蓄比重增加,使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因此,需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村居民从预防性储蓄转向消费和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第一招:强制储蓄 到银行开立一个零存整取账户,工资到账后,其中一部分要强制自己进行储蓄。另外,现在许多银行开办“一本通”业务,可以授权给银行,只要工资存折的金额达到一定的数目,银行便可自动将一定数额转为定期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办法,可以改掉乱花钱的习惯,从而不断积累个人资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巨额储蓄存款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正是在对以上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户所占比例大,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而其中农户的收入,储蓄,投资行为和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文献检索,农户储蓄行为会受到农户收入、社会保障制度、金融行为、家庭结构、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六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储蓄既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又是投资的唯一来源。储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诸多问题最终也可归因于我国的高储蓄特征。本文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三大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分类,发现企业储蓄高是我国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私营企业留存收益比重,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培养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习惯,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帮助居民做出合理储蓄决策应对未来养老开支,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描述居民养老和退休财务安排状况。利用家庭调查数据,计算各年龄组的储蓄和储蓄率,并把收入分为不同的来源,分析各个年龄组的收入构造,发现居民从51岁开始,储蓄率开始不断下降;61岁后居民储蓄率明显下降。年轻人的收入中,劳动收入占比比较大,一般都在50%以上;61岁后老年人收入以转移支付为主,主要是退休金的领取。通过两期世代模型研究居民的养老财务安排,对中国居民的储蓄动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储蓄是养老安排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建议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养老金融知识教育,健全覆盖养老医疗的社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9.
程英 《中国物价》2007,(11):51-53
近年来,“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通过对储蓄结构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高储蓄是形成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致使中国的消费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使我国经济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由此,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开征利息税后,精明的储户已经发现一个免税的好品种一教育储蓄。教育储蓄的好处在于它享受了两大优惠政策:一是在国家规定“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除个人所得税”;二是教育储蓄作为零存整取储蓄,享受整存整取的利率。相对于其他储蓄品种。教育储蓄利率优惠幅度在2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