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近3200万公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是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中国以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4%获得了世界稻谷产量的34.5%,为世界之最,中国的水稻生产在国际、国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不乏已实现了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国家,我国则历经40余年周折。我国有水稻生产的30个省、市、自治区,面积超过2万公顷的有27个,超过20万公顷的有19个,在南方就集中有15个超过20万公顷,依次是湘、赣、粤、桂、苏、皖、川、浙、闽、云、渝、贵、琼、泸,人2700万公顷,总产量1.7亿吨,其面积和总产量双双超过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的85%。是我国的水稻主产区,也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与分析 中国以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4%获得了世界稻谷34.5%的产量。但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中国政府历来关注着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难度极大的种植机械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起色。由于水稻收获作业市场化的结果,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便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水稻生产机械化需要跨越的关隘,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300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33%,而产量要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水稻的种植收获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耕作制度、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栽种水稻的方式、方法大不相同,从而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生产力落后。目前我国水稻机收面积仅为种植面积的7%~8%,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从南方到北方,许多地区都有种植,产量达1.8亿吨,约占全世界水稻产量的37%。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东北垦区水稻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种植面积将由60多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加上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不断发展,水稻收获后的干燥问题便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南郑县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优质县。大面积单产达650kg/亩以上,优质稻达60%以上,年种植面积30万亩。水稻占粮播面积不到40%,而产粮占全县的78%。农村中7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劳务日值高达60元(农忙时达到80元/日)。这一优势产业机械化水平过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该县农机推广部门紧紧抓住水稻这一优势产业,争取项目资金,实行课题化管理;农机购置补贴向插秧机、半喂人联合收割机等水稻机械倾斜,引导农民购机行为,大力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现状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粮食生产的30%和40%,南方地区又占到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产量的90%。水稻在我国传统以人工移栽种植,解决机械化作业是广大农户的愿望,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水稻栽植机械较早的国家之一,已有40余年历史,先后有插秧机、播种机、抛秧机等的推广,至今三种  相似文献   

7.
《农机市场》2002,(4):30-32
水稻是江苏省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多的粮食作物。2001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人均稻谷消费占人均粮食消费的70%,水稻生产在我省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下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1亿亩左右,产量12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左右。油菜已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和北方的春油菜产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9.
日本有水稻种植面积314.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7%。日本的水稻收割机械化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机收率就已达到91%,普及型割捆机超过150万台,联合收割机超过50万台(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为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到1994年保有量达到115.8万台。1996年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为7.07万台。 日本在1988年就基本完成了水稻播种、育秧、插秧、耕作、植  相似文献   

10.
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用户对水稻收获质量要求的提高,对高效率、低损失、高谷物质量的大型水稻收割机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市场需要,凯斯纽荷兰公司引进了在美国使用多年的AXIAL—FLOW6088ST型小滚筒轴流水稻联合收割机,并于2011年正式投放黑龙江市场。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全国有水稻种植面积314.4万公顷,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7%。 日本的水稻收割机械化始于1966年,到1978年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其中50%以上是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到1994年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115.8  相似文献   

12.
南方丘陵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2,一年2-3熟制,田块小,土地高低浃,一般0.01-0.1公顷/块,经济欠发达。这决定了南方丘陵地区与发达地区,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在我国有大量的种植面积,但是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形成严重的破坏,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具体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4.
所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万亩)早稻晚稻每亩水稻最低机收价格(元)每亩水稻最高机收价格(元)本地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台)计划外出跨区作业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数量(台)收适宜割机联合收值班电话联系人发布时间获的早稻面积(万亩)早稻收割开始时间早稻收割结束时间拟引进收割早稻联合收割机数量(台)适宜联合收割机收获的晚稻面积(万亩)晚稻收割开始时间晚稻收割结束时间拟引进收割晚稻联合收割机数量(台)北京市上海市147.73142.692007-10-102007-11-1574045901218259021-52161229顾英明2007-3-6天津市重庆市1122179.352007-8-12007-10-1023862007…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与技术     
我国杂交水稻已经遍布全世界从三亚召开的“2004年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会”上获悉,我国农业科学家们向全世界大部分国家提供了大量成熟的杂交水稻技术和最新品种。现在来自我国的杂交水稻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为解决世界部分地区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自袁隆平选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产量通常比改良的常规高产纯系品种高15%~20%。经过大规模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占中国稻作面积的一半,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从每公顷3.5t提高到6.2t。杂交水稻对那些可耕地贫乏、人口增长快、劳动力低廉的贫困…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全国水稻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80年代起,在学习日本水稻寒地稀植技术、引进日本先进水稻生产设备及机具的基础上,经过示范推广使全省水稻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85年开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就以每年6.6万~10万hm~2的速度逐年增长。到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5%左右。其中水田耕整机械化为90%;水稻  相似文献   

17.
柳琪 《农机市场》2008,(10):26-29
玉米生产在我国分布很广且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90%,产量达到总产量的90%以上。按区域可分为东北平原春玉米区、华北春夏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的之一,是我国粮食作物中单产最高的作物,高于世界稻谷平均单产近1倍,位居世界前列。由此可见,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水稻生产也有重大的影响,探讨21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轴流式联合收割机配置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用户对联合收割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式联合收割机在收获水稻方面因损失大、破碎率高等一些缺点已无法满足用户要求。自80年代以来,轴流式联合收割机以其优良性能指标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并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本详细阐述了目前市场上几种轴流联合收割机的配置型式及主要优缺点,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轴流式联合收割机,为用户购机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亦鹏 《农机市场》2010,(12):11-11
但愿苍生俱饱暖!这是我们祖先梦寐以求的愿望与理想。 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中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种植遍及30个省,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与关、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