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ESG评级存在严重分歧,且已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ESG评级分歧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盈余信息含量,其中小幅提高了盈余积极信息含量、大幅降低了消极信息含量,进而降低了盈余信息含量不对称性。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降低盈余质量、提高股票风险进而降低盈余信息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ESG评级分歧的影响在低信息透明度、非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和非重污染行业的样本中更显著。因此,应强化企业ESG信息披露和评级机构监管,为投资者创造有效的市场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其财务数据对董事会在盈余质量中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将证监会和财政部双重监管引入至董事会治理和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中,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双重监管能显著增强董事会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企业碳减排不仅事关其自身长远发展,更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以资本市场第三方ESG评级公布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方法系统考察了ESG评级软监管对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软监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检验表明,ESG评级软监管主要通过提高媒体关注度与抑制管理者短视途径影响企业碳排放强度的治理。调节效应显示,ESG评级分歧度会削弱ESG评级的碳强度治理效果。上述关系在环境规制力度较强以及机构投资持股比例较高的样本中更显著。ESG评级软监管还会降低同城市、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资本市场ESG评级监管以及企业碳排放强度各自领域的相关文献与研究视角,也对完善优化资本市场ESG评级监管及更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形成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部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约束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不同的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不尽相同.文章以2000-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视角,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则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且倾向于负向的盈余管理.这表明,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之下,产品市场竞争存在负面的治理效应,竞争使经理人通过盈余管理扭曲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可能激化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推动了ESG评级的快速发展。ESG评级能否提供价值相关的信息成为研究热点,但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实践中更为普遍的ESG负面筛选策略,本文创新性地从风险角度检验ESG风险评级与投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重新审视ESG评级的价值相关性。具体地,本文借助评价ESG风险暴露程度的RepRisk评级数据,验证ESG风险评级对公司股票回报率与波动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分析ESG正面评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ESG风险越高的公司,其股票回报率越低,股价波动性越大,但ESG正面评级的价值相关性并不稳定。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ESG信息披露与ESG投资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ESG报告鉴证作为提高报告信息质量的第三方治理机制,能否降低ESG评级分歧值得关注。本文选择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ESG报告鉴证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研究发现,ESG报告鉴证与ESG评级分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影响机制分析表明,ESG报告鉴证可以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降低ESG评级分歧。进一步区分鉴证机构类型发现,境内鉴证机构提供的ESG报告鉴证更能降低ESG评级分歧,但ESG报告鉴证是否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是否由年报审计机构提供则不会对其降低ESG评级分歧程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丰富了ESG评级分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掘了降低ESG评级分歧的潜在路径,为如何提高ESG评级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2011—2018年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ESG表现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企业内部监管会放大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负向效应,外部金融监管则弱化了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抑制效应、放大效应和弱化效应在环境、社会责任方面体现较为明显,而在公司治理方面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ESG表现以及环境、社会责任能通过融资约束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融资约束在公司治理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不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表现以及环境、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企业中较为显著,而公司治理在非国有企业和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中表现出正向的金融化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ESG表现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理论机制,为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董事会治理和财务治理的作用效应———基于应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董事会治理和财务治理对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董事会治理能显著抑制管理层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独立董事独立性和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财务治理通过有效的财务控制能显著降低管理层向上的应计盈余管理,通过财务激励和财务监督机制能显著降低其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此外,在抑制管理层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董事会治理与财务治理存在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的特征和博弈论的实质,构建两者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得出了博弈双方如何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并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研究盈余管理治理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应用信息经济学相关原理,从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角度出发,就我国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颖婕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147-148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运用相应手段,所做出的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常见动机入手,结合通货膨胀的经济现状及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管理方面问题,综合提出针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1):32-42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安排。笔者认为,造成我国会计盈余质量低下的原因在于现有公司治理理论的定位偏误,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指导公司治理,进一步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一直受到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己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研究意义,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对策,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 相似文献
20.
独立董事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保护中小投资者,同时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本文主要讨论了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独立董事的比例,出席会议的情况,所能获得报酬以及是否具有财务、会计的背景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抑制盈余管理能起到有效地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