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农民食品消费与最低生活保障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军  牛叔文 《改革》2008,(3):93-97
基于人体每天必需的食物消费建立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甘肃农村较发达、欠发达和贫困三类地区农民的最低食品费用,采用校正的恿格尔系数分别估算出甘肃三类地区农村贫困线及贫困人口,结果符合甘肃实际。鉴于甘肃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减缓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其次阐述了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对策:即应加强宣传引导;实践推进与监管并举策略;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徐瑛 《中国经贸》2013,(8):136-136
随着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用能会随之增加,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会加大现有的供能系统和有限能源资源的压力。本文主要就农村能源技术环境经济分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吴欧密 《特区经济》2005,(8):158-159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是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量建设项目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是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生产用能以及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用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作为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重点地区,仅仅单项能源工艺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已不能适应当地农村发展对能源供应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把各项能源开发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改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一、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原因综合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大…  相似文献   

5.
<正>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越来越大。只有准确计算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优势,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达到自然资源、社会需要和劳动力新型的、高效益的配置,形成良性的劳动力投放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了研究探讨甘肃农村劳动力剩余和移转问题,我们将甘肃不同经济水平分为三个类型予以探讨。即(1)较发达地医。以1985年人平农  相似文献   

6.
黎志强 《发展》2010,(3):33-33
在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广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能够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带有革命意义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要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正> 甘肃中部地区干旱缺水,农田灌溉和工矿建设水源不足,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人民生活用水问题的解决是该区农村发展的大事.对这一地区人畜饮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人畜饮水的困难状况甘肃中部地区是全国瞩目的粮食、燃料、饲料、  相似文献   

8.
能源短缺是长期影响甘肃省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加强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甘肃省的农村沼气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建设新农村,农民要有一个富裕、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推进与监管并举策略;走低碳农业的新路子,实现农村能源革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自觉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农村能源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优质可靠的能源保障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抽样及访谈对江苏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分析认为江苏农村家庭对传统生物质能源的消费高于商品能源,在家庭用能中占绝对主体地位,新能源则较少使用。具体到单项能源,人均消费量居前四位的用能分别为秸秆、电能、成品油和煤炭。江苏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能源低效不当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苏南、苏中、苏北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带来的地区用能不平衡问题,新能源产品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能源政策适度向苏北倾斜,提高对新能源的补贴,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及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村庄合并机遇发展新能源等优化农村家庭能源利用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的总和。农村能源建设就是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到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系统中,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的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商品能源,建立起集能源  相似文献   

13.
<正> 甘肃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在老(老革命根据地)、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远地区)、穷(贫困落后地区)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全省1,700万农村人口中,贫困户就有410多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4%,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直接影响到甘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积极扶持农村的贫困户和扶持优抚对象(以下称为“双扶”),发展生产,治穷致富,对于促进甘肃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老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文章从甘肃农村养老保障典型模式的调查研究入手,集中分析了甘肃农村现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甘肃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鲁明耀 《发展》2007,(8):21-21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对整个甘肃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难题也在于此,甘肃省的农业不是一个强势产业,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其竞争力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目前,外省农产品纷纷进入甘肃抢占市场,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甘肃农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产业》1995,(10):31-31
我国将实施"森林能源工程"解决亿万农民烧柴短缺问题林业部日前提出,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森林能源工程'"·将用20年时间在我国严重缺柴地区营造薪炭林18亿亩.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用柴严重不足问题。据了解·在我国农村各种能源消耗中.薪柴年消费...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甘肃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人口问题甘肃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封建化程度很深,城市很不发展。1949年全省城市人口仅91.66万,乡村人口则有876.77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城市和小城镇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也随之增长,但总的情况是甘肃城市发展缓慢,经济生活的农业化程度深厚,农村人口占优势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在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对立的状态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农村经过几年的改革,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决不可估计过高,实际情况只是少数人和少数地区开始富裕起来,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少数地区还没有摆脱贫困的状况。中央一九八六年一号文件指出:各级领导和每个部门都要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十分重视这些地区的工作,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现在,我就如何借鉴“三西”建设经验,改变甘肃、青海、宁夏贫困面貌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  相似文献   

19.
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芸 《北方经济》2010,(15):48-4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通用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因此,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上饶市信州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响应卫生部开展《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规划人口调查复核水质卫生检测工作的号召,为全面推进农村防病改水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自然村为单位采集水样,依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进行检测与评价。共检测农村生活饮用水83份,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8.5%、94.1%、39.8%。上饶市信州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较差,要加强加快农村防病改水安全工程,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加大饮水卫生技术指导及监督监测力度,以保证农村饮水的卫生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