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经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有41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有34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9.0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为2.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对其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抑郁症在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抑郁症不仅给患者个体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还通过生产力的损失和卫生资源的占用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疾病经济负担排位中,抑郁症占第二位,占所有疾病经济负担的6.2%。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使用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中筛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使用RevMan4.2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篇,根据随机化方法、盲法、失访与退出描述三项指标对所纳入文献进行Jadad质量评分,3~5分文献有4篇,2分文献1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引起口干发生率的RR值为0.74,P=0.09;引起出汗发生率的RR值为1.69,P=0.04;引起恶心呕吐发生率的RR值为0.67,P=0.06;引起失眠发生率的RR值为0.46,P〈0.01;引起便秘发生率的RR值为0.53,P=0.01;引起头痛发生率的RR值为0.69,P=0.17;引起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RR值为0.75,P〈0.01。结论:与氟西汀相比,临床使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引发口干、恶心呕吐、失眠、便秘和头痛不良反应的风险低于氟西汀,而出汗的风险高于氟西汀。西酞普兰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体风险低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系统对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Embase、Medline等与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并对相关分析文献进行收集,自156篇相关文章中选出6篇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将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取得了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盐酸氟西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氟西汀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B)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4)采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n=45)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评分,血清BDNF、TrkB水平及成本-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5.00%)(χ^(2)=4.121,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及血清BDNF、Trk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氟西汀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调控血清BDNF、TrkB水平,且经济性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给予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研究组,n=41),另一组为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n=39),疗程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1、2、4、6周末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有显著差异性,心理干预组(研究组)抗抑郁显效更快,治愈率、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合并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加快抑郁症状缓解的速度,而且本身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有一定的疗效,明显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国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CBM、VIP、CMCC、CNKI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焦虑共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RevMan 5.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 共纳入8个RCT,共计677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治疗1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72,95%CI=(-5.31,-2.14),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2,95%CI=(-2.21,1.36),P=0.64b治疗疗程结束后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88,1.10),P=0.80];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85,1.36),P=0.56].②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3,95%CI=(0.40,0.69),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国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起效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Hanilton抑郁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1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通过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总发生率为46.4%,其中轻度抑郁占25.9%,中度占16.1%,重度占4.5%。对PSD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既往抑郁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关系和家属关爱程度。结论 PSD防治工作中,应重视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中英文文献,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卒中、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成本-效果优势。结果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与其他药物相比,丁苯酞的临床疗效具有优势,但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不一。结论丁苯酞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其药物经济学研究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临床疗效总评(CGI-S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艾司西酞普兰组躯体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安全有效药物,更适用于伴有躯体焦虑症状的广泛性焦虑患者。  相似文献   

11.
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在临床上对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对本院于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2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的检查结果表明,在121例调查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者有78例,达到了64.46%。心律失常的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在我国的慢性心源性心脏病患者中伴有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而且由于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表现有多种类型。为此,我们对121例患者中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中,首先要从心电图着手以便于更深刻的了解该如何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选取50例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及时吸氧、控制体液的出入量、应用药物治疗、控制诱因,综合评价临床状况决定和调整药物的使用情况、针对病因治疗。结果50例左侧心力衰竭患者经抢救后,显效34例(68.0%)、有效13例(26.0%)、无效3例(6.0%),开始抢救至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0 min~2 h,平均(66±15)min。结论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具有起病急骤、恶化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等特点,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正确的临床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能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Aim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understanding patients’ preferences in the area of healthcare decision-making to better match treatment with patients’ preferences and improve treatment uptake and adhere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icit the preferences of patients with a depressive disorder regarding treatment modalit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a discrete-choice experiment, patients chose repetitively between two hypothetical depression treatments that varied in four treatment attributes: waiting time until the start of treatment, treatment intensity,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nd group size. A Bayesian-efficient design was used to develop 12 choice sets, and patients’ preferences and preference varia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a random parameters logit model.

Results: A total of 165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leted the survey. Patients preferred short (over long) waiting times, face-to-face (over digital) treatment, individual (over group) treatment, and one session per week over two sessions per week or one session per 2 weeks. Patients disfavoured digital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in a large group. Waiting time and treatment intensity were substantially less important attributes to patients than face-to-face (vs digital) and group size.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preferences was observed for each attribute, and sub-group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were in part related to education.

Limitations: The convenience sample over-represented the female and younger population, limiting generalizability. Limited information 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limited the possibilities to explore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how different treatment components for depression affect patients’ preferences for those treatments. 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reatment preferences, even after accounting for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individual patients’ preferences into treatment decisions could potentially lead to improved adherence of treatments for depressive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 分析168 例急性梗阻性大肠癌的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18 例,左半结肠癌60 例,直肠癌90 例.168 例中Dukes B 期24 例,C期80例,D期64 例.168 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行结肠造口18 例,miles 手术64 例,Hartmann 手术18 例,一期切除吻合加肠外置术12 例,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56 例.结果 治愈164 例,死亡4 例.未能切除癌肿的2 例患者术后5 月死亡.结论 手术治疗是解除急性梗阻性大肠癌的唯一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前牙缺损的46例患者中,采取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40例,采取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6例。而后牙缺损的31例患者中,采取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22例,采取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9例。前后牙均存在缺损的5例患者中,采取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3例,采取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2例。经12~24个月的随访后发现,无1例患者在基牙方面出现移位或松动等症状,且所有患者对于自身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感到十分满意。结论针对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予以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效果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手术治疗(引流胆汁、解除胆道梗阻)与非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解痉止痛、抗感染以及抗休克)。结果23例ACST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治愈21例;病死2例;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中毒性休克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结论 ACST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做好术前准备,给予手术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选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根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按其来院顺序,将其随即分为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组)和改良式复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组(B组),每组患者均为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疗在SandersⅡ型上,其优良率好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45,P<0.05)。两组在SandersⅢ型-Ⅳ型的治疗上,B组好于A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4.36,P<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改良式复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根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均较好,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H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