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农村养老在整体上保障水平比较低,虽然在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前期能够积极探索,形成"宝鸡模式"这样具有一定保障作用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但仅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难以抵御农村人口未来的老龄化风险,基于陕西农村老年人口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和养老现实条件,应建立其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保障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稳步可持续的发展。陕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既要求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型农村家庭养老制度,又要创新农村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先行农村养老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3.
高强  贾海明 《经济界》2008,(1):74-77
作为一种不同于医疗和教育的潜在需求,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障的诉求还不十分明显。但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实物换保障、老年津贴、家庭养老院、养老基金会、责任田和时间银行,认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应该建立与地区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成向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民养老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的新路子。一、农村养老的现状要求必须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目前,农民养老问题除个别发达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外,大部分仍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土地养老为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8%,一半以上生活在农村地区,城镇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人由于没有工作,不能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为了解决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保障问题,2011开始实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保和城居保在运行中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支持农村家庭养老,认为目前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适宜模式;另一种观点支持农村社会化养老,认为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在经济形态改变后的必然选择;第三种观点是折衷的选择,即不急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而是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7.
述文 《乡镇论坛》2011,(14):15-15
现在我国进入了老年社会,养老已成为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农村养老难尤其突出,为此,河北省开展了亲民爱民的养老工程。 三年前,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压力非常突出。根据农村实际,河北省民政厅仔细研究,针对农村养老现状,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保障相衔接的保障模式,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欠发达地区杜会养老保障现状 我国从1986年10月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在贫困地区搞好社会救济,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兴办福利工厂,举办福利设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肯定了江苏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地区有关解决老龄人口的做法。但是,当时江苏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养老保险范围小,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资金的保值增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主要有六种方式:(1)家庭养老,但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其保障功能正在弱化;(2)土地保障,但我国人均耕地少(1.52亩/人),农民没有卖地养老的权利,土地保障是附带土地经营风险的初级保障,大量农村人口正在离开土地进入城镇;(3)农村社区养老,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试行,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等;(4)商业养老保险,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户中存在;(5)“五保户”制度,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实行费改税以后将由政府负担;(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92年1月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全国大部分县乡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又于1999年根据国发[1999]14号件进入清理整顿至今。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城市,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却滞后于城市,严峻的现实需要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构建;然而,在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构建中,却出现财政严重"缺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普惠制"养老金给中国农民带来了福音,但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农村养老保险惠及民生,关乎民意。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日益重视,国民养老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必将沿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重要举措,用财政补贴吸引农民参保缴费和集体(企业、单位)补助,真正形成"三结合"的筹资结构,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才会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制度也才能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12.
资金的筹集是农村养老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基础,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养老资金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筹集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农村养老体系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养老保障资金缺乏可持续性等方面。为了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体系建设,给农村地区老年人提供晚年生活保障,必须采取多元化养老资金筹资方式,同时拓宽"新农保"基金升值渠道,实现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无锡市按照中央和江苏省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目前,以"城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地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农保"(纯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基本框架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其覆盖率已由"九五"期末的不到30%提升到目前的85%以上,三项制度覆盖总人数达162.43万人,基本确立了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的土地流转机制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在农村展开,但进展缓慢,绝大部分农民家庭仍延续着以土地作为养老保障的模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河北省的调查,对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作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一是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二是养老基金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并设立了激励机制,改变了"老农保"的单一的个人账户的模式。三是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四是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与我国国力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在条件允许的发达地区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欠发达地区实行以农民自我保障、家庭保障为主的传统养老保险模式,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现。土地养老的实现条件能否满足并得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土地养老存在的种种问题后得出:一味的依靠土地养老并非长久之计,需要对农村养老进行制度化;以土地为依托,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建立适合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形成一种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未来农村养老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安置退休后企业职工的老年生活,给予他们有保障的未来,已成为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为此,世界各国政府积极规划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纷纷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通过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指出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在加强社会养老保障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艳艳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4):48-48,57
养老保险模式对于我国公民的养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国内的养老保险模式还存在显著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了目前城镇和农村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的养老保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