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30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苏南人所创造的辉煌虽然已不是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能涵盖,但苏南曾经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今天跨跃的基石。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苏南的第三次转型,立体地展现了苏南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程,对国内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很高兴看到《苏南模式发展研究》一书的出版。 苏南模式,是理论界多年来所称道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来自苏南人民的实践,产生于我国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是苏南人民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举。这一实践活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苏南模式的发展,闪烁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光辉。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公有制、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市场取向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出了一条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以其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其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但只是低水平和低层次的充分就业.在苏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下,农村人力资源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趋势将趋强,这是苏南新农村建设的隐忧.依托苏南区位优势,培育联系城乡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是苏南新农村建设取得长期成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苏南农村的城镇在文化建设上追赶大中城市的速度是惊人的。这种文化建设不仅是衡量苏南农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苏南农村和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梯,更是加快苏南农村迈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载体。 “灵”“肉”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苏南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整个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建立,苏南农村先后兴起了始料未及的“造镇运动”和“造城运动”到九十年代中期,苏南县级市的所在城镇和一些中心镇、乃至个别中心村,城镇建设已经非常城市化了:城市气派的马路街道、城市风格的高大楼宇、城市水平的宾馆饭店、城市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等等现代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原来的一片片农田上冒出来。其气势之不凡、质量之高档,令大中城市的居民们民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5.
《江南论坛》2013,(12):1-1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赋予了苏南五市先行先试的全新动力与使命。站在现代化新起点上,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的苏南地区,需要应对和破解的难题很多,转型升级是最重要的,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推动经济转型,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身。目前,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智平台,加快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自主创新,聚集现代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已成为苏南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苏南模式"是在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发展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也是经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催化分工分业,实现农村多行业、多层次经济综合发展的经验结晶。在对"苏南模式"产生背景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苏南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带给中国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国兴 《江南论坛》2000,(10):32-32
社区建设本来是城市工作研究的课题,文明城市创建,也主要是搞好城市的社区建设问题。然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在江阴市,当我们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时,农村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摆到了面前。我们深切感到,对县级市而言,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 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是苏南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在江阴等苏南农村,已经率先进入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几年来,江阴市坚持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承载形态,苏南农民创造的小城镇几乎同时与乡镇企业突起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二十多年来,苏南的小城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对苏南小城镇建设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思考之一把实施小城镇战略放到苏南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小城镇的发展,对集聚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千家万户,起到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作用。据资料记载,1983年地市合并之前,苏、锡、常三市…  相似文献   

9.
<正>一、苏南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与发展方向 1.苏南模式中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苏南人民伟大的创造性实践,实现了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自然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农村社会向城镇型社会转化、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化,在这综合性巨大变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一、构建、运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法治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了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五方面建设",设置了30项44个具体指标,第七章第一节即是"推进法治化建设",提出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司法建设等三方面内容。根据规划中关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法治建设的内容,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为依据,构建、运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法治指标体系,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一)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需要江苏省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在  相似文献   

11.
苏南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是苏南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创新生态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推动苏南现代化进程。苏南创新生态主要由创新要素、辅助和服务要素、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不同要素之间形成了共生演化。苏南创新生态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增加、关键主体主导能力增强、根植性加强和开放式创新深化等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苏南经济发展格局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苏南农村以其成功的路子和辉煌的业绩,产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苏南经济发展格局的功过是非,前途命运,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苏南经济发展格局到底能不能继续走向前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作为苏南“三为主”基本经验的最早概括者之一,又作为新时期苏南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认为看待苏南经济发展格局的发展和前途,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点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其发展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其本质属性,使我们的眼光更贴近苏南经济发展的脉搏,进而认清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苏南农村大力发展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耕地逐年减少,大气质量严重下降,河流、湖泊水质下降,局部地区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和随机抽样非概率方法,对江苏各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效,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不高,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剪刀差",苏南、苏北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 大发展——苏南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南,是一个区位概念,主要指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三个闻名于世的中等城市及所辖地区.苏南原有的12个县,都已撤县设市,结束县治建制,开始从以农为主转向城市化建设,在长江三角洲又耸立一个小城市群体.随之崛起于该群体中的4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297个),规模空前,灿若群星.一、苏南小城镇突出自身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一,在走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中的应有地位.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十多年来,苏南小城镇不仅没有照搬外国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则随华东大中城市同步发展,多层次、分区域地迈向农村城市化;而且另辟一条自力更生建设的溪径.如1985年昆山市在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依托老城兴办新区,开了县级自费建设开发区的先河,于1992年成功地被国家验收戴“帽”.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城镇作出了贡献.二,在开展农村现代化试验中的特有地位.去年经中央和省商定,从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农业现代化试验调扩到苏锡常地区农村现代化试验.并按国际标准考核后,该地区已步入初级阶段.作为苏南农村重要载体的小城镇,负有特殊使命,正在对照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和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营专业比、  相似文献   

16.
“苏南(是指江苏省南部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模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好榜样。下面,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试探一下“苏南模式”的“十大特色”。第一特色:促进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促使农村商品化。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形式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这使我国农村长期难于脱贫致富,社会进步十分缓慢。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由此还派生出“万事不求人”,“与世无争”,不同他人交换劳动成果和进行其它经济交往等。自然经济这种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江霞 《江南论坛》2013,(5):38-38
[本刊讯]近日从江苏省委召开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上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城乡一体化大的背景下对苏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下重要观点:苏南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对城乡进行整体规划,重塑农村空间;要不断地完善农村社会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新的动力;要对农村稀缺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20.
编前寄语     
<正>这一期“本刊特稿”发表了中共江苏省省委书记、省长陈焕友的文章。陈焕友同志指出,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举,是苏南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苏南模式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顶创造性实践,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尤其需要理论界的热心关注和深入研究。 乡镇企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江苏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主要的微观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形成的苏南模式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乡镇企业发展和苏南模式的形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然而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她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