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以浓厚的人民情怀,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识权、用权、行权,形成了以人民情怀为特色的权力观思想。他强调,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主仆关系不容颠倒。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同时,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执政理念决定的。在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过程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主体这一精神。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法理的构建、法制的设计、法治的执行当中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陆小雪 《商》2014,(28):49-50
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抗战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毛泽东对群众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具体化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依靠发动和武装群众进行抗战的思想。本文试从毛泽东提出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中去透视毛泽东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主体,也逐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与新战略.在这些思想与战略中,均提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党领导的作用以及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等,从而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引导.为了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必须要就其中的新思想与新战略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宣传的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更加良好地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意识的引导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人民共建共享;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这些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而这一思想对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乃至更进一步地发展中国健康事业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秉持的一条价值理念。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纵观百年党史,“坚持人民至上”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和清晰的逻辑内涵,大致可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维度擘画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逻辑。从理论逻辑维度看,“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底气和法宝;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一条重要价值理念;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健康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人民健康思想,围绕新时代人民健康的定位、人民健康的方针以及人民健康的实践路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新时代人民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不仅有效指导了疫情防控工作,维护了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为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本文从践行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探讨了习近平关于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义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詹宏伟 《消费导刊》2009,(5):239-239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中国改革的实质和宝贵经验在于落实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如何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30余年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启示我们,治本之策在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和我国各届领导人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发展了人民主体观并给予了新的解读。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现实性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全球商业经典》2021,(1):12-13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国家叫人民共和国,军队叫人民解放军,各级地方政府叫人民政府.这样的"定位"是何等的高尚,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当前市场主体结构来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是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建立起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商》2016,(8)
在我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商贩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群体。但是却常常有小商贩同城管、工商执法人员的矛盾问题出现,有时甚至上升成为犯罪成为新闻焦点。给予小商贩以合法的商主体地位迫在眉睫,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小商贩经营权利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也应该有不断的修正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8)
文章论述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这个主体来完成的,提出了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重,切实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1)
个人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法上的热点问题,而各国的国际法学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完全肯定说;部分肯定说和否定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认为部分肯定说即认为个人属于国际法上的主体,但不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这一学说是符合目前的国际法发展趋势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个人在国际法上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今国际法的相关学说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结论:个人目前是国际法上的部分主体,并在将来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法上的完全主体。  相似文献   

17.
18.
《商》2015,(14)
人民和群众并非同一概念,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国家的主人和统治者,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群众,主要就是指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基本等同于公民、国民。当代的群众概念除了音同字同之外,更多继承的是传统语境下民的概念中的消极、被动、受治者的涵义,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在下者地位的涵义。区分人民与群众、公民、国民等概念的不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政治教材、著作未作区分,甚至将人民与群众连用或作为同一概念使用,是非常错误的,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科学成果,它使党的先进性在理论上更加系统和科学,在实践中更易把握。用“三个代表”指导实践,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商》2015,(8):88-89
马克思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深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袖群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大主体入手,探讨三大主体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