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高管的文化背景是公司财务行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以2004-2014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共产主义文化视角,考察董事长的党员身份对公司财务违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长是党员的民营企业更不可能出现报表造假等财务违规行为。进一步研究显示,缺少政治关联或业绩压力的党员董事长更少做出违规财务决策;而在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更好的市场中,党员身份抑制财务违规的作用被削弱,表明党员身份是正式制度的一种替代机制。最后,研究发现来自老区、有商业身份及行业领导企业的党员董事长更少开展财务违规活动,表明理念认同和声誉约束是党员身份影响董事长决策的可能机制;并且,本文证实设立党组织是共产主义文化影响民营企业财务违规的一条治理渠道。  相似文献   

2.
陆蓉  常维 《金融研究》2018,458(8):172-189
近年来,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群发,本文利用200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违规事件样本,从“同群效应”的角度探究违规行为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近墨者黑”),同地区其他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显著增加了该地区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且信息披露型违规的同群效应更加明显。机制研究表明,企业违规决策的地区同群效应主要源于交流式学习和观察式学习的两种模仿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同一地区内,相同产权性质公司间的同群效应更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十八大之后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地区同群效应显著减弱。本文研究揭示了违规行为的地源性特征,也从抑制违规传染视角实证支持了近年来的系列整治活动。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度越高,发生财务违规行为的概率越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减少财务违规行为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利己”而非“利他”;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违规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违规的抑制作用在分析师关注度较弱时更加显著;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从而降低财务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徐细雄  占恒  李万利 《金融研究》2021,(10):190-206
不同于以往基于制度监管或内部治理视角的研究,本文从市场化治理视角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效应.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ble 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发现,卖空机制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违规倾向,提升了违规稽查概率,且缩短了违规稽查时间.同时,标的公司违规发生年份的融券力度明显增加,这表明卖空者确实具有信息优势且对违规行为更为敏感.机制检验揭示,卖空机制通过治理效率和信息效率两条路径对违规行为发挥双重治理作用,即卖空机制强化了内部治理中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干预,从而抑制了事前违规倾向;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关注及违规负面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升了事后违规稽查概率.本文还发现,卖空机制的违规治理效果受到违规监管环境(法制监管、内部控制和行业违规)和标的公司个体特征(公司成长性、市值规模和股价波动性)的调节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量学者围绕大股东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结论分歧较大,原因之一是对影响路径的忽略。本文在构建影响路径图的基础上,为大股东治理机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找到了中介,即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和公司高管治理机制。使用结构方程法和AMOS软件确定了大股东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直接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得出结论:第一,大股东的侵害行为普遍存在,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大股东实际控制程度过高,以及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机制、董事会对大股东约束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财务决策的不理性。  相似文献   

6.
谷溪  乔嗣佳 《财政科学》2021,69(9):55-73
本文从信息披露违规视角探讨国企混改的治理效应并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企混改有效降低了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违规概率、违规严重程度以及违规频率.机制研究表明,国企混改抑制了信息披露违规动机,但对信息披露违规稽查概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治理情境下,国企混改对信息披露违规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后国企混改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混改对虚假记载、推迟披露和一般会计处理不当三类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混改有效降低了股票换手率.本研究既为评价国企混改的治理效应提供了资本市场层面证据,也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混改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监管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高管联结的情景考察监管处罚间接威慑的有效性及其实现机理.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公司财务错报明显减少,而其违规高管联结的未违规公司财务错报反而明显增加.深入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高管更可能从未违规公司离职;但同时,积极发表否定意见的独立董事也主动从未违规公司离职,审计师对于未违规公司中高企的执业风险未有效调整审计决策.由此,上述公司治理的负面变化超过了正面调整,最终导致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最后,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导致这些未违规公司的公司价值受到减损.综上表明,监管处罚要实现“惩一儆百”的治理效果,有赖于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协调配合.这对于监管层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朱丹  陈西 《会计师》2011,(6):20-21
<正>随着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已经认识到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而在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中,以过度自信最为引人注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本文试图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融资和股利决策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食药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研究风险投资机构能否降低被投资企业食药品安全违规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相比,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更不可能实施食药品安全违规,并且其违规行为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影响机制发现,如果风险投资机构担任被投资企业的董事、声誉较高,或者来自于对食药品安全监督较严格的地区,则其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的食药品安全违规行为,这些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通过发挥监督职能来降低企业食药品安全违规行为。最后,我们还发现公司型风投和无政治关联风投更能显著降低企业食药品安全违规行为。综上,本文揭示了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食药品安全违规的监督作用,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借力金融中介机构,筑牢食药品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陆瑶  李茶 《金融研究》2016,(1):176-191
本文通过分析1999年至201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对公司违规犯罪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增加时,公司违规的可能性增加。在解决了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仍旧稳健。此外,本文还发现,公司所在地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越高,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对公司违规倾向的影响越弱;而所在地的风险偏好越高,这一影响则越强。最后,本文研究了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影响公司违规行为的一个潜在渠道——阻碍和延长稽查时间。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重要的软性公司治理机制,上市公司、监察机构和投资者需对CEO对董事会的影响力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严重危害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股票期权激励作为现代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否发挥减少企业违规行为的作用有待研究。本文利用2011-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股票期权激励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发现:股票期权激励有助于减少企业违规行为。降低盈余管理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是股票期权激励减少企业违规行为的潜在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股票期权激励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在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审计质量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对非经营类违规和一般类违规的治理效果更加显著,较长的行权期限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股票期权激励治理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财务决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财务决策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性人假说,而忽略了高管性别、性格以及教育背景等个人特质对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近年来,高管性别与财务决策的关系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外有关高管性别与财务决策文章的梳理,总结了高管性别主要通过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等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基于国内现有文献对高管性别与财务决策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有助于为学者在今后研究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性别与公司财务决策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合规的视角,探讨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金融化会导致企业违规行为增加,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其违规行为越多.进一步考察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发现,相比短期金融资产,企业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持有对其违规行为的增加作用越大,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投融资决策、股利政策等。行为财务学放松了传统财务理论的非理性人假说,认为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能因为一些非标准偏好和主观偏好而表现非理性的决策行为。本文从行为财务学的视角分析了非理性的投资者和非理性的管理者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干扰和影响,并且说明了认识到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6-2013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te Probit模型来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违规(含违规倾向和违规稽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违规行为具有"诱发"效果,即公司所处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则公司的违规倾向越高,其违规行为被稽查的可能性却越低;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违规的"诱发"效果在经营违规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市场监管环境的改进对上述的"诱发"效果存在着一定的积极调节作用,但是整体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有效治理公司违规行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文化对各种经济活动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但有关文化对债务契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在既有高管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劳模文化的视角切入,基于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动机,考察高管的劳动模范身份对企业债务成本的影响及机理.结果 表明:高管劳模身份有助于降低债务成本.进一步考察融资环境的影响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更高和金融生态环境更好的地区该效应被削弱,表明劳模文化对正式制度规范企业经济运行产生了替代效应.机制检验发现,高管劳模身份通过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声誉担保来降低债务成本.最后,在排除金融关联和政治关联的影响后,本文发现高管劳模身份对债务成本的降低效应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卢雨萱  赵桂芹 《金融论坛》2023,(10):59-68+80
本文基于2010-2020年寿险公司和原银保监会披露的保险业监管处罚数据,实证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对寿险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寿险市场中竞争压力能够显著抑制违规,符合“竞争—治理”假说,且以上关系在寿险公司为中资公司、业务地区集中度较低以及偿付能力波动较小时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声誉机制是市场竞争影响公司违规行为的潜在渠道,银保监会合并成立使市场竞争对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有效,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类和业务经营类违规行为都存在显著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金融困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困境。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论证了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其融资中的作用,并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减轻融资约束的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参与政治的民营企业来说,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其外部融资时所受的融资约束更少;同时,越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其融资的帮助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财务理论界的重视。文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企业违规案件多发,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2012—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会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在外部融资约束较强的环境下,高管海外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会减弱.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高管海外学习背景,高管海外工作背景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高管海外背景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提升公司聘请"国际四大"进行财务报告审计的概率,由此对企业违规行为产生影响.以上结论为预防与治理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