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1)
本文采用中国南方12省164个地级市1953-1990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就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防治运动对人口增长的因果效应以及内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对疫区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双重差分估计量表明在1964-1982年间血吸虫病防治率每上升1%,疫区人口增长要比非疫区人口增长快0.8‰(0.4‰-1.4‰)左右;在机制方面,本文发现血吸虫防治对人口的影响仅仅是通过降低死亡率得以实现,而与出生率无关。本研究首次对新中国卫生防疫政策进行系统化的绩效评估,对于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有所帮助,也丰富了有关疾病与经济发展的文献。 相似文献
2.
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1981-2016年间菲律宾侨汇和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侨汇对经济增长,长期存在比较稳定的正向效应,但侨汇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远远小于FDI,这个结论表明侨汇并未有效转化为菲律宾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出口增长构成怎样的影响?为弄清该问题,文章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6—2013年中国出12贸易HS6分位数据构建动态的“产品一市场”二模网络,重新解析并测算了中国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市场边际以及产品边际。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设立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以及外管局批准的RQFⅡ额度三个相关指标衡量人民币国际化,并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出口增长多元边际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促进集约边际及市场边际来实现,但其对产品边际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是提升已有贸易关系额度和推动出口市场扩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文章论述了根据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和特点,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人口增长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而社会福利对人口增长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12年全国地级市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社会福利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理模型。在控制了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下,得出结论:社会福利水平的差距将拉大各地区人口增长的差距,且社会福利与人口增长成反比。因此研究社会福利水平的设置对相应地区未来解决人口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中清(James Lee)先生是当今美国新人口史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现任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人文科学部教授,并兼《清史问题》(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理事等职。他早年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年来则专力于中国人口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有效的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将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挑战,现行的人口控制政策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也迫切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边玉花,孙芳,丁满仓人口问题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国民产值的增加速度,而人口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技术进步,社会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与变革。对我国来讲,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比... 相似文献
9.
在本研究中通过采用BrulhARt SBergamI分析法,同时采用指数函数水平作为集聚指标,针对长江三角洲人口聚集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发现,其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线性关系,且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变化的人口集聚和产业增长是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来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人口增长对居民生活水平、森林和草地资源、城市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资源消耗的增长。同时提出了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南省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各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人口的转变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口红利期。通过引入相关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变动对储蓄的影响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形势下,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重点研究了人口增长与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但同时人口增长也可能会不断拉大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从汉代至明代为零,而人口增长又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人口增长相对停滞不前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出口产品结构变动角度考察2001-2014年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国家出口增长的源泉,研究发现:从国别层面看,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多数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对少数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等的出口增长依赖于扩展边际。从行业层面看,中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出口扩张主要呈现出"老产品、老市场"的特征,同时显示出"新产品、新市场"的"增量"发展趋势,表明双边贸易存在巨大潜力。从影响二元边际的因素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进口国与中国的收入差距、多边贸易阻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有正向影响,而距离因素则对出口增长构成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国是否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对中国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有正向作用,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的正向作用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对中国地区产业增长的双重差分非线性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显著促进中国地区产业增长,尤其促进对东盟贸易依存度较高产业的增长,体现了贸易便利化合作和产业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政策调整需结合各国与中国各地区自身的贸易便利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小麦在汉代推广进行了讨论,并质疑了学界关于小麦在汉代得到推广原因的假设,指出:西汉中期以来在时间上呈现出小麦比重增大、菽比重降低、人口数量增加三条大致重合的曲线:它们存在着这样一种内在联系:小麦比重增大为更多人口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反过来看,较多的人口也促使了小麦种植的扩大。正是在二者之间的互动中,小麦在古代中国人的食物构成中完成其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质量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作者利用全球128个经济体在1975—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全球化与政治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其一,一个经济体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均会显著地促进其经济增长。其二,政治稳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个经济体主要领导人所属政党的执政年数越长就越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其三,通过考察全球化指数与政治稳定性之间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全球化与政治稳定性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存在替代效应。即一个经济体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政治稳定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政治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非常显著,但随着该经济体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不同利益团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实现利益,从而降低了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对政治稳定性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流动人口基于出行心理、成本、时间、安全舒适度、出行便利度等方面的交通行为选择,带动了各交通行业的竞争与发展。铁路作为近代长三角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