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0~2010年海关出口数据和对外直接投资名录,在微观层面上识别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环节通过转让定价进行避税,侵蚀我国企业所得税税基。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正在利用转让定价进行避税,具体表现为,出口目的国税率每低于我国1%,关联交易价格会显著下降0.002%,半弹性为-0.002;(2)中国对外签署的双重征税协定对企业转让定价避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企业转让定价避税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转让定价避税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王亭林 《北方经济》2010,(12):44-46
跨国关联企业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赚取最大利润,通常都利用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来规避税收.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问题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有效控制这些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建立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转让定价税制成为我国税收征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转让定价定义及其危害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我国现行转让定价税务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春雪 《理论观察》2005,(6):104-105
转让定价是跨国集团公司进行国际避税的最主要手段,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都将转让定价视为其最重要的国际税收问题。这种避税行为严重侵害了我国的税收权益,直接造成我国税收流失,损害国家财政利益;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存在许多问题,如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过于简单,有关纳税人报告和举证义务的规定强制性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完善细化税制、加强对跨国纳税人的约束面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演变模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企业的出口区位分布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在中国出口聚集的地区同样是对外直接投资聚集的地方,也即出现了企业出口与投资的“区位聚集”现象。本文经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中国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导向性和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M)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文章考察了我国企业通过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进入全球商品市场的选择效应。从行业技术程度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现实情况,重点探讨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进行国际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样本中企业在出口模式下的选择效应表现得相对较弱,在传统行业中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悖论";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下生产率的选择效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而且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这种选择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传统行业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以及前期在出口市场准备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与"倍差法"相结合的估计方法,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从总体层面、企业所有制层面、行业技术属性层面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后生产率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具有滞后作用,但作用不大;(2)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上,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事后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3)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提升绩效要优于低技术密集型企业;(4)"走出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到发达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已迈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与"倍差法"相结合的估计方法,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从总体层面、企业所有制层面、行业技术属性层面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后生产率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具有滞后作用,但作用不大;(2)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上,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事后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3)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提升绩效要优于低技术密集型企业;(4)"走出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到发达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已迈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避税的一个主要方式,不仅在跨国关联企业,而且在内资关联企业中也大量存在,给我国税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关联企业的界定,转让定价的动机、方式、模型和危害等方面浅析了内资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怎样看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丽 《浙江经济》2005,(18):56-57
随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发展。利用转让定价避税领域随之扩大,税务部门面临严峻的反避税现实。合理地处理转让定价问题,是跨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共同希望。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转让定价反避税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涉外企业避税的现状我国反避税工作形势严峻。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025家,但一半以上都是“亏损”状态。2005年5月23日,国家统计局数据再次呈现外企中国生存之“怪现状”: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075亿元,不升反降3.5%。一方面是经营生产欣欣向荣,一方面是财务数据长期“红灯”(亏损)高悬。“我们认为亏损企业里面,有2/3属于非正常亏损”。国税总局国际税务司副司长王裕康告诉记者,“造成非正常亏损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转让定价把利润转让出去。我们保守估计,每年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这个数字只是官方的不完全估算。实际上,依据中国一些地方税务官员的测算,这个数字可能达1270亿元之巨。  相似文献   

11.
张蹇 《新疆财经》2009,(1):54-57
各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很难在内容和标准上达到完全一致,从而使跨国纳税人在纳税方面有机可乘。跨国纳税入主要利用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资本弱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国际避税。国际避税行为由于其手段的外表合法性,因而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日益猖獗,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了严重损失。随着来我国投资的外资越来越多,国际避税问题在我国也变得日益严重。如何防范国际避税,更好地维护我国的财政税收,稳定市场秩序,就成为我国税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CM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与战略》2007,(4):19-21
在外汇储备急剧扩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出口产生了深刻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我们可以对这种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替代效应;在长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互补效应.最后,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联企业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避税的一个主要方式,不仅在跨国关联企业,而且在内资关联企业中也大量存在,给我国地方税收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本文从关联企业的界定,转让定价的动机、方式、模型和危害等方面分析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给地方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呈融合发展态势。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要素禀赋差异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为例实证研究了要素禀赋差异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要素数量增加时,企业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而减少出口,而低技能劳动要素丰裕时,企业将选择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而增加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时,中国企业更趋向于选择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反之,则倾向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当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弱,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但对滞后一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呈融合发展态势。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要素禀赋差异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为例实证研究了要素禀赋差异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要素数量增加时,企业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而减少出口,而低技能劳动要素丰裕时,企业将选择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而增加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时,中国企业更趋向于选择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反之,则倾向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当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弱,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但对滞后一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一个企业的出口与投资决策模型,文章研究了企业出口与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数据,对影响制造业对外投资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相对高工资水平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对其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而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东道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与研发水平对企业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显著,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并没有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认为,在缺乏其他特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促进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贸》2011,(6):96
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129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截至2011年4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8.
何霞 《辽宁经济》2007,(7):16-17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避税现象也非常普遍,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在转让定价税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2011,(9):96
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方面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增速放缓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2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92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3.3%。对外承包工程保持快速增长1~7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贸》2013,(7):47
1-5月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9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43亿美元,同比↑+20%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37亿美元,同比↑+19%主要特点对外直接投资2013年1-5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9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