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创新网络观视角,从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出发,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发展的作用,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网络结构的系统解释。最后以美国硅谷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在我国近30年的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同时以二者为经济支撑的区域中,市场和生产企业集群之间的相互拉动和彼此支撑呈现阶段演进的特征。本文在对互动演变过程做出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抽象出影响互动的相关因子体系:制度供给、网络组织、商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规模、历史基础等,通过不同因子在四个情形中的组合演绎推断可能造成的影响,认为要实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较好发展,可以考虑糅合现有的理论成果并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政策制定上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些思路。作为理论分析的佐证,文章对义乌的经济发展案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其中,2003年到2008年是缓慢增长阶段,增幅较小;2008年到2012年是迅速增长阶段,说明今后几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将处于一个不断递增的阶段。其次,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对集群水平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融产业集群的视角,从银行业的机构数量、经营绩效和国际化程度三方面,分析1980年到2006年间伦敦、纽约和东京金融中心银行业市场的演进状况,借鉴三个金融中心银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放缓,文章借助“虚拟”产业集群理论和知识资本理论,基于协同学序参量的作用原理,从强化序参量的角度,构建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HTVIC)知识资本增值的价值创造机制,提取机制和评估机制,目的在于以知识资本增值来促进HTVIC的发展,并最终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表征1995-2012年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的概念。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目前发展水平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但仍以规模扩张为主,质量提升有限;江苏高技术产业结构性和稳定性最好,各行业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长三角最具优势;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最慢,结构性和稳定性差,主导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发育略显不足;浙江各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医药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其次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政策,稳固优势行业,增大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海峡两岸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入了制度化轨道,为扩大两岸双向投资和深化产业合作开辟了新通道。为此,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它主要包括:一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环节的联动性。二是基于外资驱动嵌入型视角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三是基于政府主导型视角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四是基于《ECFA》框架下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科学性。这对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更好地为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发展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本文是根据北部湾的产业条件,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俊杰 《特区经济》2009,(4):298-300
本文分析了大学对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影响机制,对比了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周边大学资源对高技术园区发展的作用机制,指出中关村地区大学与产业界缺乏像硅谷那样的紧密联系是制约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创新大学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发挥大学在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创新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21世纪的城市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削弱了空间和时间对信息的限制,减少了产业对原材料的依赖,提高了产业区位选择的灵活性。但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能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扩散,在空间布局上仍然需要聚集在城市地区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因此,在21世纪城市的重要性会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城市在调整和竞争中正在形成新的等级体系,各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将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提高我国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关键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扩散,发展“科技极”,建设“数字城市”和“生态城市”,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东部地区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中部地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西部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发挥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能克服自身缺陷,形成发展活力和动力;制订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从而促使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国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产业自身的发展,还受到产业间相互融合、互动及协调能力的深刻影响。而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内生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及提高产业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93~2011年间2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通过联立方程计量模型对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二者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生性出发,充分考虑产业间相互促进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培养,努力形成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16.
马磊 《辽宁经济》2013,(12):16-17
近几年,辽宁依据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产业集群发展思路,通过明晰产业定位、传统产业升级、拓展新领域等途径进一步增强产业丰厚度和综合竞争力.在分析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体布局、创新发展、品牌优势、融资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区域应该是具有要素禀赋差异和经济活动差异特质的经济空间,并且从国家层面的政策与规划中给予认可,从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方面认可的特定经济区域范围,其表现形态可能是省级行政区,也可能是多个省级行政区的联合;经济核心区则是经济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在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本文系统探讨了优势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决策中应用的理论,以期为我国研究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宋勤健 《特区经济》2009,(10):74-75
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减缓和下降,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和利润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上海高技术产业正遭遇发展瓶颈的困扰。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高技术产业近几年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合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潘月杰  崔玮 《特区经济》2008,(12):53-55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亮点。论文分析了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北省发挥近京区位优势,借力北京优势资源发展省内高技术产业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